一發子彈拉開電影序幕,讓子彈飛幾個大字印在螢幕上。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影廳裡傳出竊竊私語的交談聲。

“牛逼!”

“臺詞寫得真好。”

“不喜歡演六子的這個人,應該封殺。”

“這年頭還有人用膠片拍電影,難得啊,這恐怕是最後一部膠片電影了,聽說許多膠片廠都關門了。”

“以現在的技術,數碼拍出來的畫質已經不輸膠片,儲存,轉換還方便,價格也低,膠片確實落後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是更喜歡膠片電影。”

“不,數碼比起膠片還是差一點,但要不了多久,這種差距會輕而易舉被彌補。”

影廳裡,有專業的影評人,比起外行看熱鬧,他們對電影瞭解要比普通觀眾多得多。

光是姜紋用膠片拍攝的大膽手法就讓他們吃驚。

早幾年數碼拍攝剛出來就迅速掃蕩電影市場,風靡多年的膠片被掃下舞臺,別說是國內的膠片廠,就是好萊塢的膠片廠都一家接一家關門。

傳統的膠片拍攝需要適當溫度儲存,當天拍攝完就要衝洗,所以早些年劇組還有跑片員這種職業。

在沖洗過程中得十分小心,技術不好就廢了。

早些年膠片拍攝是不能馬上看回放的,都是當天沖洗,拿到影像後才能看,不行就重拍。

所以導演特別痛恨NG的人。

浪費膠片是其次,主要是浪費時間。

後來監視器出現,可以把攝影機訊號轉換儲存到監視器上,導演才有了實時看回放的機會。

數碼拍攝不同,它是儲存卡,隨時隨地可以看,後期想要哪段直接剪就是,避免沖洗過程中損耗問題。

數碼拍攝缺點就是畫面質感要比膠片差一點,但也足以支撐觀眾對畫面的最低要求,而且隨著科技進步,數碼的畫質也越來越高。

“故事性挺強,留白和懸念有點多,一些場面好像還有隱喻的味道,這電影可以。”

“這特麼是八歲,哈哈哈,太逗了。”

“牛逼,稅都收到一百多年後了。”

“站著把錢錚了,張麻子說得好啊,但他官印加手槍也只是拿兩成。”

“咱們普通人和師爺說的一樣,想跪著掙錢還得有門路,沒門路的跪都沒地方跪。”

“胡萬太特麼囂張了,那表情看得我想打人,這傢伙不是好人啊。”

“可憐六子,活活被輿論逼死。”

聽著稀稀疏疏的笑聲,討論聲,後排的楊思唯小聲對袁華說道:“你今年妥了。”

在香江,電影上映時導演和製片方都會偷偷到電影院去看。

數笑聲,數掌聲,數噓聲,數上座率。

幾場下來,電影票房如何,口碑如何,心裡基本有個數。

楊思唯把袁華帶來也是差不多道理,她想親自看看觀眾對袁華的評價。

聽著他們罵罵咧咧的聲音,她知道,袁華要火。

這種罵不是討厭演員本人,而是討厭角色,說明袁華演得好。

還有一點,楊思唯覺得這部電影會大火,電影火,演員自然跟著火,跟著周潤法,葛憂屁股後面,袁華能沾不少光。

回去多找幾家媒體宣傳,袁華名氣不就上去了,有了名氣還缺代言,劇本嗎?

PS:感謝我木有錢16138打賞100幣,感謝長青1040打賞5000幣,感謝騷年你好秀打賞101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