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忽好忽壞(第1/4頁)
章節報錯
abu想了想又問:“你們在馬爾丁的工廠,不是有一箇中方負責人嗎?之前參與過營救的,他的父親是綁架案的另外一個受害者,林,你要不要問問他。”
剛聽第一句,斐一班就知道abu說的人是林聰義。
作為馬爾丁工廠的中方負責人,林聰義知道的資訊肯定會比他多很多。
斐廠長和林總工剛剛失聯的時候,就是林聰義負責給馬爾丁那邊的各種管理打電話。
在去往馬爾丁的那一路上,斐一班和林聰義還有過很多的溝通。
只不過沒有什麼收穫。
林聰義在馬爾丁的時候,除了管理中國工人、提供技術支援,基本就剩下和伊斯梅爾單線聯絡。
小林總工駐紮馬爾丁工廠的這兩年,生活極其簡單。
他不喝酒,因此也不像斐廠長在的時候那樣,經常和伊斯梅爾去無人區喝酒。
基本不是在鎖廠就是在銅棒工廠,除了這兩個地方,平時都不怎麼出去。
記住網址
銅棒廠出事之後,斐廠長去馬爾丁之前,就和韓女士有過一些溝通。
已經知曉真相併且幫忙安排了救援直升機的斐一班,當時也在旁邊。
斐一班那時候就有問過斐國琛,有沒有覺得銅棒廠爆炸,以及後續發生的一切,都像是有陰謀的。
那是斐一班知道自己家在土耳其邊境還有家大型鎖廠的第一天。
根據斐廠長的描述。
馬爾丁的鎖廠是個大型工廠。
投資和規模都擺在那裡,伊斯梅爾買的地也算得上比較中心。
發生爆照銅棒廠就只是個“作坊”性質的地方。
為了更快地獲取大量廉價翻銅原材料。
銅棒廠直接建在了一個非常偏僻,甚至算得上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
那麼偏遠的一個小作坊,剛一出事,就有人直接跑來鎖廠鬧。
這件事情,本身比較可疑。
就好比一個偏遠山區的鍋爐爆炸了,還沒搞明白怎麼回事,就跑到一百公里外,年產值上億美金的大廠去鬧。
不是說這麼鬧不行,但好歹有個時間差。
那麼偏遠的地方,搞搞清楚這件事情,再組織人力物力,隔個幾天,到上游的大廠鬧,才算是比較合情合理。
許是怕斐一班和韓雨馨會擔心,所以,斐國琛並沒有明確表示贊同這樣的一個觀點。
顯而易見的是,肯定是基於類似的判斷,斐國琛才決定不計代價,關停土耳其的工廠,並且撤離所有的中國工人。
土耳其的鎖廠,為此支付了鉅額的賠償。
和林聰義一起飛往馬爾丁的那一路,斐一班和林聰義還是滿懷希望的。
滿心以為只要湊夠了綁匪要的比特幣,就能夠救回斐廠長和林總工。
再往後,事情的發展,直接超出了他和林聰義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