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情緒(第1/3頁)
章節報錯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外在的呈現也總有顯著或細微的差別,而導演這一行業也是類似,張立攝影出身,對於鏡頭下的美感近乎偏執,擅長透過視角的切換說故事,而高熙熙則是美工出身,長於給每一個角色賦予不同色彩的性格,讓角色更加真實。
徐容看了鏡中的倒影好一會兒,將金屬框眼鏡來回摘了戴,戴了摘,最終,他意識到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亮銀色的金屬框眼鏡,使得他看著更像精英名流,而不是書生義氣的魏端本。
他將金屬框眼鏡摘了下來,望向不遠處的黑黑瘦瘦的中年:“宋哥,有大黑框眼鏡沒有?”
除了主創換了個遍,攝製組的各組工作人員都還是當初《新上海灘》那批人,因此徐容跟他們也並不生分。
雖然拍攝《新上海灘》時他的角色定位是男二,可真要論在片場呆的時間,演員裡,他是最長的,從進組第一天到最後一天,愣是一天沒落下。
“有有有,你等下啊,我剛才還見著呢。”宋延東應了聲,忙翻找了起來。
沒一會兒,他拿著個盒子走了過來,從中取出一副圓形黑框鏡,遞給了徐容,道:“你試試看。”
徐容將眼鏡戴上了,再轉過身對著鏡子,稍微調整了一會兒後,又轉過頭,看向高熙熙,問道:“導演,怎麼樣?”
高熙熙愣了一下,仔細打量了一會兒,發現徐容把肩膀塌下去了點,笑著道:“行,按你的想法來。”
徐容是他親自點的男一,關於角色的定位,二人早已溝通妥當,對於徐容的想法,他也不是過於在意。
每個演員對於角色都有自己的理解,並且這種理解是貫穿始終的,倆人在本質上沒有分歧,這就夠了。
反正他相信徐容肯定能演好
徐容這邊定下了,他也不再多說,扭頭就走,陳?那邊的要求要比徐容麻煩的多了。
人對服裝不太滿意。
劇組攏共給陳?準備的四套旗袍,但是因為陳?的身份是由少女到少婦,再到貴婦的轉變,四套旗袍能撐的起前兩個身份,可是對於貴婦而言,卻不夠精美。
劇組投資雖大,可是諸多主創加上置景的龐大費用才是大頭,為了重現當年朝天門碼頭的昔日繁華,劇組硬生生的重建了個朝天門碼頭。
其實四套旗袍,並不算少,劇組大多數女演員的服裝一般都是兩套,有的甚至只一套。
可是人陳?並不是嫌少,而是嫌不夠精緻。
她似乎很喜歡旗袍,也很懂這些,在高熙熙和製片人委婉地表達了經費原因之後,她也沒再堅持。
他們當然明白陳?的意思,可是按她的說法,又是絲綢料子的又是絲絨料子的,這麼一算,就得一二十萬的支出。
況且給陳?做了,給不給其他女演員做,何賽非、胡珂、羅海京人又不是睜眼瞎。
《基因大時代》
幾個人做下來,本沒必要的小一百萬就出去了,劇組的投資雖大,可也不是這麼個花法。
端水是門藝術,尤其是面對諸多心思細膩的女演員,公則四通八達,私則雞飛狗跳,一條還沒拍呢,穩定第一。
所以,儘管明白陳?的意見有道理,高熙熙跟潘洪業想都沒想,便委婉地拒絕了她的要求。
徐容對這些並未太過關注,他正在努力醞釀情緒,陳?以“萬人迷”成名,說的不大好聽些,其實就是花瓶,他真不敢奢望對方把自己的情緒帶出來。
可是一條普通的對白拍完了,徐容在心裡默默地把“花瓶”的評價收了起來。
陳?的確具備花瓶的部分特質,比如上鏡,但同時的有一點徐容不具備甚至絕大多數演員都不具備的長處,也是演員的基礎必修課,天性。
陳?似乎很輕易的把“本我”給隱藏起來。
徐容也能做到,但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是成長環境決定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經歷,而一些經歷也帶來了各種心理上的負累,但是陳?似乎沒有,就像她就是這麼一路順風順水無憂無慮過來的,完全沒有任何思想上的負擔,極容易把自己代入到另外一個角色當中。
一種後天極為難得“天賦”。
當然這種不是天賦的天賦,也可以透過練習獲得,比如學校裡最經常使用的盲人練習、木偶練習、傻子練習等等,然後再透過填充豐滿的角色,最終同樣能夠形成下意識表達。
但過程卻是不同的。
對此,徐容在苦笑的同時,只能儘快引導自身的情緒。
確實如同高熙熙所言,第一天拍了三場,太陽剛落,立刻收工。
拍攝第一天,順順利利,只要能過的,基本不NG。
而在拍攝一結束,陳?卸了妝,立刻收拾了東西,跟高熙熙打了招呼,帶著助理、帶著風,極興奮地離開了片場。
“她幹嘛去了,那麼著急?”徐容望著一放工立刻竄的不見影兒的陳?,愕然地看向高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