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京城夏日白花花的大太陽底下,一個光著脊背、脖子上掛著毛巾的年輕人,埋著頭,赤著腳奮力地蹬著平板三輪車,奔著西四郵局的方向而去,熾烈的日頭打在他黝黑的面板上,擠出一層又一層的汗水,凝聚成滴,平板車過了個坎兒,身形一震,汗珠摔在地上,碎成了數瓣。

他高考落榜了,不得不來到出版社當臨時工,他每天要蹬著三輪板車,從出版社來回兩趟將書送至西四郵局,每兩天送一次火車站,再每個禮拜,還要騎車從白塔寺到白家莊印刷廠送書。

因為天氣太熱,他只好把鞋子脫下來掛在車上,打著赤腳蹬車,這樣,腳心可以少出點兒汗,蹬車的時候,也沒那麼難受。

一晃,二十六年過去了。

那一年,悶頭蹬車的劉燕名沒想到僅僅四年之後,22歲的他會被提拔為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將會時不時的接觸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最最高階的一撮領導人。

他也從未想過,八年之後,他會從京城電視臺文藝部製片主任的崗位上離職,選擇下海。

他更未想過,二十六年之後,他將以廣告起家,創下一個傳媒帝國。

那時,他一直認為勤奮可以創造一切,因為下海,公司初創後,就是靠著他蹬著腳踏車一條街一條街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給蹬起來的。

可是後來,他意識到勤奮並不能創造一切,因此才有了今天海潤大廈進門後醒目的“智慧創造價值”的標語。

他曾以為挺直腰桿就能跳起來,因為在過去,在出版社當主任時,他見過許多大世面,新聞聯播頭幾分鐘出現的人物,他偶爾也能見到,甚至說上兩句話。

可是真正下了海,他發現不是,因為有次見客戶,他進了別人的屋,卻被人因鞋子髒轟出了門,他雖然還是他,卻不是那個能夠經常面見領導彙報工作的出版社主任,而只是一個個體戶,得學會彎腰才能辦事兒。

他也曾以為,《亮劍》只是海潤的一個錦上添花的新臺階,可是如今深陷正劇和媽婆劇的旋渦裡後,他才恍然發現,那竟是公司的巔峰。

兩年前,同行華宜壯士斷腕,拋下包袱王菁華,輕裝簡行,擁抱資本,重新出發。

在當初,他認為華宜的改革手段過於激烈,但因為華宜藝人塌方式的出走,他萌生了一些想法,也採取了一些溫和的行動,避免重蹈覆轍。

隨後,《無極》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名導張一謀、陳愷歌遭遇滑鐵盧,同時的,想要藉此翻身的當家男藝人劉曄自神壇跌落,促使他開始重新思考華宜選擇的可行性。

去年,範氷冰成立工作室,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藝人,開啟藝人工作室運營的新模式,個人品牌最大化、商業價值暴漲,驗證了這種運營模式的可行性,也成了他心中搖擺天平的最後一塊砝碼。

狼真的來了。

海潤必須改革,必須上市,必須做大做強,這已經是創始人團隊達成的共識。

刮骨療傷,勢在必行。

同時的,海潤需要開拓業務板塊,需要更多優秀的藝人、更多強力的經紀人,而不是曾經的小作坊似的保姆型經紀公司。

因此他捨棄了常繼紅,啟用了對經紀公司掌控力不強的郭思。

藝人方面,已然抑鬱的劉曄不是他追逐的目標,孫麗的男友綠茶哥才是。

但海潤在電影市場的空白並不具備絲毫吸引力,月初,綠茶哥投身華宜,坐上了華宜當家二哥的交椅。

這讓他有點糟心。

昨天,經紀公司那邊提上來了個申請,徐容要借款三千萬。

理由是買房。

他不認為這是真正的原因,時間點卡的太微妙了,正在他尋覓擴大藝人團隊的當口,正在公司積極尋求轉型的當口,徐容用一個大家看著都牽強的理由,發出了屬於他的聲音。

這個年輕人藉此提醒他,同時稱量自身在他心裡的地位呢。

不爭不吵不鬧,但他明白,這是聰明人的默契。

當初許晴向他推薦這個年輕人時,他並沒太在意,一個連專業培訓都沒經過的年輕人,而且許晴推薦時,並沒有瞞著他,只是覺得可憐,給他個機會。

當時他連名字都沒問,隨手扔給了常繼紅。

第一次對徐容有印象是在前年年會上,可是後來慢慢的又給淡忘了。

當初牌子怎麼倒的,他心知肚明,即使徐容不扶,也會有人扶起來,商鞅立木取信、燕昭王千金買馬骨故事,實在太過老套、太過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