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網路上涇渭分明的《毒戰》和《畫皮2》的擁躉,徐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科技這把利劍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力的變革。

為什麼影視作品越來越重營銷、輕內容?

所有非偶然性的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現象背後,都有其一套自洽的邏輯。

隨著網路、移動終端裝置的普及,引導輿論的成本越來越低,而演算法技術的革新,又為精準營銷提供技術支援。

商業化浪潮之下,影視作品的性質、功能也漸漸從輿論工具轉變為商品。

而商品被製造的目的邊上利潤最大化。

輿論技術的濫用導致營銷的投產比遠高於質量、內容的投產比,也既同等投入之下,營銷的收益遠高於內容和質量。

徐容和劉燕名都反感營銷,但作為資深從業人員,他們又都十分清楚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大資料深刻地影響每一個人“想什麼”、“要什麼”、“做什麼”的時代,面對對手的營銷攻勢,他們若想不被市場淘汰,除了用魔法打敗魔法,已經沒有任何選擇。

在洶湧的大勢之前,強行逆流而行只會被撕的粉身碎骨。

營銷策略多種多樣,且呈現形式不一,但最有效、最實用的莫過於品牌效應,相較於其他會因文化土壤、整體觀眾的受教育程度而呈現不同作用的營銷策略,品牌效應伴隨著人類的誕生、發展而誕生髮展,幾乎成為了人類文明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從小到大徐容從來沒有真正的富裕過,哪怕如今,他也總是感覺錢完全不夠用。

物質財富在基礎階段是為了維持溫飽,但在解決基本的生存、生理需求之後,財富就變為了一種純粹的工具,實現所有者目的、理想的工具。

他有很多想實現的理想,比如消滅絕對貧困、提高廣大群眾受教育程度乃至實現共同富裕,而在這些理想面前,他擁有的那點財富甚至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但縱然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對於錢財,他仍然保持著較為理性的剋制,甚至隨著錢來的越來越容易,他越發剋制自身對於財富的貪婪。

剛入行時,他接戲的判斷依據從來不是劇本的好壞,而是有沒有錢、錢多不多,但如今酬勞的多少反倒是其次,合理的預算、精良的劇本、優秀的團隊變成了他選擇劇本的核心要素。

在電視劇市場上已經形成一種共識:徐容主演的電視劇必然都是“精品”。

得益於這種共識,電視臺在購得片源之後,只需要告知市場“本片由徐容領銜主演”就是最成功的營銷。

一種將品牌策略做到了極致的營銷方式,其效果僅次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於蛇類的恐懼。

而恰恰這種在內地獨一無二的品牌效應,才導致《北平》尚未開拍便賣出了6個億的天價。

在電視劇行業的品牌效應,也是徐容未來關於電影市場的展望。

“喏。”

徐容伸手將手機還給了宋佚,思考著破局的方案。

相比於靳芳芳,他更熟悉海潤優勢和劣勢,海潤上上下下都充斥著一股“隨遇而安”的氣質,這種企業文化讓海潤內部的競爭激烈程度遠低於同行,但相對的其外部競爭力也捉襟見肘。

而營銷恰恰是海潤所不擅長的模組,而這個缺陷也不是靳芳芳的個人能力能夠彌補,因為營銷工作的複雜性決定了必須由整個團隊協作完成,而完成程度又受團隊的經驗、效率、執行力制約。

《毒戰》和《畫皮2》營銷大戰打到現在,各自的手段都出了七七八八,最重要的是,兩方的宣發預算恐怕都已經所剩無幾。

但到了如今的地步,他作為《毒戰》的核心人員,已經被洶湧的浪潮裹挾,並且沒有選擇的餘地。

作為“內地影視圈80後第一人”,這是他登陸電影市場的第一場戰鬥。

而且同行都能瞧出來,這是一場硬仗。

一旦他取得最終的勝利,即以他為核心的主創團隊壓制了以陳昆、周訊、趙微為核心的主創團隊,市場給予的反饋將會達到無與倫比的高度。

因為他用最直接的票房向市場證明了一個事實,徐容領銜團隊的號召力能夠壓制已經向市場證明過自身的陳昆、周訊以及趙微團隊。

《雷雨》的排練結束後,出了排練廳大門,徐容極為突兀地轉過頭,看向跟在後邊的小張同學以及宋佚:“小張,我要上樓去開個會,麻煩你去幫我配一副沒有度數的眼鏡吧?”

“就是你說的金絲鏡框的那種。”

小張同學在愣神了一剎那後,臉上湧上一抹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