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熱心的、正直的、純粹的文盲。

徐容和董永聊了一會兒之後,給與瞭如此評價。

董永身上有一種相當特殊而又罕見的氣質,令人下意識產生信任的氣質。

這是他能夠成為型別演員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程昱以及絕大多數天賦型演員一樣,他的成就依賴先天稟賦,但反過來又被先天稟賦桎梏。

作為一個演員,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但一個人的經歷畢竟有限,知識、文化的重要性就此凸顯。

這也是絕大多數演員的短板,包括並不限於受過高等教育的科班出身演員。

作為同樣的科班出身,徐容很清楚縱然接受了大學教育,在表演這行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半文盲。

義務教育只是普及了生存的基本常識,而普通高等教育則是教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和“文化”勉勉強強沾一點邊。

但不多。

片場的一角,張路又排了一遍後忐忑地望著副導演王勇泉,輕聲問道:“導演,您看這樣可以嗎?”

“應該,可以吧?!”王勇泉一時也拿不準徐容的要求到底在什麼標準上,只得以模稜兩可的語氣答道。

“要不要再走一遍?”

王勇泉撓了撓短髮,道:“先讓導演給看看,他要是覺得沒問題徐老師那八成也是能過的。”

孔大頭一直關注著二人,遠遠地望見二人朝自己這邊望,趕忙起身走到近前,問道:“小張,怎麼樣啦?”

張路和王勇泉對視了一眼,道:“導演,能不能麻煩您給幫忙給合不合適?”

孔生一聽張路的話音兒,就知道成不了,張路此時還沒面對徐容,就對自己的戲沒信心,等會開了機恐怕話都說不利索。

他仍記得當年拍《闖關東》的時候,徐容玩命硬剛李又斌的架勢,儘管大多數時候都被李又斌壓的抬不起頭,但是在那股勁兒頭的支撐下,偶爾也有一兩條,徐容的戲真不見得比李又斌差。

他並沒有讓張路演,而是笑著問道:“你看過《大明王朝1566》嗎?”

張路點了點頭,作為目前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這部戲他林林總總的刷了三遍。

甚至差點因為這部戲而生出退出影視行業的念頭。

因為每一次看,對照自身,他都會發現一個絕望的現實,在天賦面前,努力都不值一提。

一個剛剛十八歲並且剛剛入行的新人全程壓著一眾老戲骨。

最令他絕望的是,據他聽來的一些小道訊息,徐容的情商非常高,佐證便是徐容在創立和合體系之前就已經擔任中戲表演系主任。

和這樣一個超級天才的同齡人生在同一個時代,並且從事同一個行當,是莫大的幸運,因為他可以從對方身上看到這個行業的上限有多高,但更是莫大的悲哀,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對方成為“偉大”的陪襯。

“拍《大明》那會兒,徐老師才剛入行,但是面對一幫老戲骨,他愣是不落半點下風,甚至猶有過之,你知道為什麼嗎?”孔生並沒有讓張路回答意思,而是聲調高高揚起,“因為他骨子裡有股勁兒,甭管影帝視帝,老子的戲一定不比你們差!”

孔生又眉頭一挑,一隻手在半空擺著:“結果你也看到了,《大明》播出之後,徐老師的業務水平被普遍認為僅次於陳保國和倪大虹老師。”

“事實上真的如此嘛?並不是,我後來和他合作《闖關東》,他的戲不錯,但絕不至於說能全程壓著那些演了十幾二十年戲的老演員。”

孔大頭見張路瘦長臉上閃爍著思索,開始了畫龍點睛的最後一步:“你剛才排練的時候我一直在關注著,其實和徐容拍《大明》那會兒比差的就是那股勁兒!”

“你缺的只不過是一個機會,盡情展示自己的機會!”

孔生見張路神色漸漸由振奮變得潮紅,道:“再準備五分鐘,完了直接走。”

等一切準備妥當,徐容再次正襟危坐在鏡頭前,因為等會兒鏡頭會給他背部特寫。

方孟敖本是國軍飛行上校,後被崔中石發展為特別黨員,但徐容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把《北平》當成諜戰來演。

方孟敖因家仇國恨少年參軍,後在抗日戰爭中屢次擊落敵機,成為國軍的王牌飛行員。

戰爭結束後,在筧橋航校擔任飛行教官期間被代父探望的崔中石發展為特別黨員。

但實質上,方孟敖連黨章是什麼都不知道,更沒有參加過半次組織的活動。

他行事做人的標準是自身的道德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