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總結(第2/3頁)
章節報錯
劉叔在家歇了半月,禁不住老婆的長吁短嘆,再次背起尼龍袋,當起了農民工。
頭一年,他老老實實地跟人幹了一年小工。
到了第二年,喊上了十幾個過去的狐朋狗友,拉起了一支不大不小的隊伍。
第三年,劉叔家蓋起了全村第一棟二層小樓。
在工地上,因為當初二百塊錢的恩情,劉叔對我頗為照顧,一會兒“小徐,拿把扎絲。”,一會兒“小徐,提桶水去。”,平時總愛開些不大不小的玩笑,處事兒相對還算公平,等管琥來招演員,我舉手試鏡的時候,劉叔卻又朝著我的屁股來了一腳。
他總讓我幹雜活,是擔心我剛下學,力氣沒長成,怕累著了,不讓我面試,大概是怕被人騙了。
劉叔是個熱心的、沒見過太大世面、有缺點但也不乏其優點的樸實農民。
他是我見過的所有人當中,最像李大本事的一個。
第二個人,是院長張合平。
從他身上,幾乎看不出丁點人藝院長的威風,他走路的步伐不快,慢慢悠悠的,說話也從不著急,對誰,都頂和藹,總是笑著,可是卻又不失院長的權威。
初時我挺好奇,直到把他跟濮存晰對比之後,才徹底明白了到底怎麼回事。
濮院雖然也是領導,可是他的喜怒哀樂總是不加掩飾地表現在臉上,就像他不太喜歡李光復話多、愛吹牛皮的毛病,平時對他也總愛搭不理,這點和張合平截然不同,從張合平的外在表現當中,很難判斷出他對某些人的具體態度。
張合平的身上也有李大本事的一部分特徵。
劉叔身上的一部分特徵和張合平身上一部分特徵綜合起來,就是就是李大本事。
焦老先生曾說,要想生活於角色,先要叫角色生活於自己。
焦老先生還曾說,要想創造形象,首先得有心象。
想來其他的藝術,規律也是大抵如此。
二、劇本圍讀......
寫下這四個字之後,徐容停了筆,因為他想總結的不是圍讀的種種,而是圍讀期間的一些感悟。
沉吟了十來秒鐘之後,他拿筆直接將“二、劇本圍讀”五個字劃去,另起一行,緩緩寫道:
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在考慮如何處理賽貂蟬的死亡的戲份時,我設計過不下於十種表現方式,大哭、大笑、失魂落魄,諸如此類等等。
可是最終又都給一一否定。
從李大本事的角度出發,他是隊伍的核心、靈魂,他有他的責任和擔當,所以他不能沉浸於痛苦之中難以自拔。
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我也許會很痛苦,但是絕不至於毫無保留的展示給所有人我的痛苦。
而且其中涉及到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這點將在第三點進行論述。
後來,在讀劇本期間,我想起一件往事。
是關於四十九年前,《茶館》第二次上演之前,焦先生排茶館的“三個老頭撒紙錢”的一些瑣碎。
焦先生在排練期間提了一個提議,讓於老師三人不再按部就班地排,而是讓他們隨意選一個當下覺得不彆扭的姿勢,直接把臺詞說給觀眾,於是,那句“改良啊,改良,我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就變成了背對觀眾面朝天的王利髮式的抒情。
當時於老師身邊正好有一條凳子,他就直接背對著觀眾席說了。
可惜因為時代原因,焦先生並沒有詳細闡述他那麼指導的意圖,後來因為種種時代的原因,也就沒了機會,於老師、鄭老爺子、藍老爺子的不瞭解,也間接導致我不能明白其中的原理。
當然,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三位老先生雖然藝術造詣高超,但是探究的精神上,還是有所不足,給後人挖了坑,卻不埋,屬實有點不太道德。
思路客
但這並不妨礙我使用這種手段去演藝李大本事在賽貂蟬死後的心境。
一般而言,一個戲的高潮,總要建立在尖銳的矛盾上,但《茶館》的這個高潮很特別,沒有常見的那種激烈或者熱鬧。
只餘下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三個老頭子那麼一段冷清的戲,在他們中間,偏偏還沒有任何矛盾,而且王利發已經決心自盡(寫到這,我忽又想起了一段於老師在《茶館》當中極為經典的即興,這點將在第四點進行說明),常四爺想的更周到,連死後的紙錢都給自己預備好了,只有秦二爺稍微積極些,但也不過是口述一篇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