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達《毒戰》劇組之前,黃小明並沒有打算在片場呆太長時間。

但凡是個正經劇組,十個導演,至少有八個對探班這一逢場作戲的行為深惡痛絕。

過去無論電影還是電視絕大多數以質量為先,因為供給端相對於需求較為貴乏,但如今的供給已經明顯過剩,為了搶佔風口、熱度以及成本原因,工期上升到了和質量同等的高度甚至更高,歸根究底,觀眾對於某一型別的作品敏感程度是會隨著觀看數量的增加呈現降低趨勢,比如愛國題材的影視作品,你不去消費觀眾的愛國情懷,必然就其他製作方先去消費,慢一步面臨的就有可能是票房腰斬的窘迫。

影視題材的高度同質化、潮流化導致如今的絕大多數劇組沒日沒夜的趕工期,對於探班,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其他人都不太待見,因此如非必要,大家一般不去探班,即使去了,也會自覺的快去快回。

片場外,黃小明上車前,瞥見西方天際絢麗的晚陽,眯縫著眼低頭掃了下腕錶。

看著指標所指,他不禁恍忽了一瞬,下午四點整?

怎麼過這麼快?

不是隻拍了一場戲嗎,怎麼就一天過去了?

下意識的他歸因於杜其峰以及他帶來的香港團隊製作標準更加精細、要求更加嚴格,但是上了車,他逐漸回過了點味兒來,杜其峰對這場戲的要求其實沒那麼高,之所以耗了那麼多的時間,主要原因在於徐容。

是徐容堅持認為這場戲作為內地版本的大結局,重要性和警示意義甚至遠高於槍戰,才連續拍那麼多遍。

對於徐容呈現的過程,他不得而知,呈現的結果,儘管拍了一天,他腦海當中的印象已經模湖,唯一深刻的,是當杜其峰的ut」聲落下的一瞬間,徐容臉上的眼淚、鼻涕瞬間停止的情形。

他也經常拍哭戲,學校的老師也教過,如果哭不出來,就想難過的事情,比如想某位過世的親人,可是想的次數多了,哪怕感情再深,漸漸的就沒那麼難過,眼淚也就越來越難出來了,而且往往會出現哭出來卻收不住的技術難題。

但徐容並非停留在這一層次,他能哭、能收的住,關鍵是哭的很「精確」。

此時,他不禁思考一個問題,自己還有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慢慢的,他絕望地閉上了眼睛。

他今年三十五歲,對比二十五歲的徐容,已經不再年輕。

若是十年前知道將來的同行當中會出現徐容這麼一號「怪物」,他一定拼命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好不使得眼下的處境如此難堪。

目前業內有兩種聲音,第一種認為徐容的存在整體拔高了演員的整體平均水平,因為水平太低根本沒有和他競爭的資格,而第二種聲音則認為徐容憑藉其無與倫比的號召力已經成長為演員行業的「寡頭」,嚴重破壞了行業的良性發展生態,衝擊了行業的常規競爭規則。

….

而且最讓同行惱火的是,因為其半個裁判的身份,導致很多非常規競爭手段根本不能使用。

黃曉明知道那些所謂的「非常規競爭」是什麼玩意,不外乎栽贓陷害。

據說卓維跟拍了徐容一年多都沒挖出任何有價值的新聞,哪怕送上門的「肥肉」,他也是直截了當的拒絕,其謹慎程度直接杜絕了「非常規競爭」發生的可能。

至於常規競爭,排除徐容背後的那個堪稱業內頂尖的經紀人團隊,他自身的表演天賦在業內是公認的,大學班主任崔老師曾在一檔節目上評價:徐容是那種二十年才會出現一個的天才,能當他的班主任是我的驕傲。

儘管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比如李又斌就曾多次公開表達過「徐容演戲的天賦真的非常普通」的

評價,但是其後又跟了一句「他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是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算是勉強為外行解釋了徐容成功的原因。

但是作為科班出身,黃曉明深信一點,徐容的天賦是頂級的,而最離譜的是在具備「二十年一見」的超級天賦的同時,這傢伙努力的程度也是絕無僅有的。

他能清晰感受到,自己已經被徐容甩的太遠太遠,要哭的時候能哭,並且哭的涕泗橫流,這是一門技術,可是讓人感同身受,就已經不僅僅侷限技術的層面。

三十五歲去拼命追一個二十五歲的人,有希望嗎?

他感覺沒有,因為根據他對徐容的瞭解,除非天賦所限,他不會給同行追上他的機會,因為這是他賴以生存的根本。

可是論天賦,又有誰能比得上他呢?

此時,他不禁懷疑起先前答應徐容再次合作的決定到底對不對,因為按照目前絕大多數同行的一致觀點,想要超越徐容,必須透過「不對稱」的方式才有可能,比如他完全不擅長的動作片。

隨著黃小明的離開,劇組的一大半的人都勐鬆了一口大氣,這場「壓軸」大戲拍完,剩下的幾場戲相比之下要輕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