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尾聲(第1/3頁)
章節報錯
“試試。”
徐容迎著杜其峰的視線,笑著說道。
杜其峰遲疑著,將信將疑地轉過頭,再次喊道:“眼神聚焦於一點,視線下垂13度。”
郭滔愣愣地看著李青和羅金福,他們都聽到了對講機當中徐容的聲音,又都覺得莫名其妙,若非坐在對講機那頭的不是徐容和杜其峰,而是換個新人,他們早已經一連串的大耳刮子甩了過去。
特麼的你來給老子下垂個13度瞅瞅!
可是那頭畢竟是徐容和杜其峰,一個國內表演界的權威、資方代表,一個聞名兩岸三地的著名導演,幾人對視了一眼,憑藉著感覺,琢磨著13度這個根本無法精確達到的概念。
大約過了一分鐘,當兩人站定,坐在監視器後的杜其峰不可思議地望著睥睨著鏡頭的二人,好半晌沒反應過來。
郭滔和李青的情緒上並沒有任何變化,但是因為站姿和視角的調整,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再加上他們各自懷裡的衝鋒槍,對於氣勢的加成遠高於雪茄。
“13度,是蘊含著什麼特殊的含義嗎?”杜其峰極為好奇地望著他,他從業幾十年,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概念,但是在他看來,這一方法對於導演的幫助是巨大的,就像眼下的局面,當演員無法透過自身的表現力呈現自己想要的內容,導演透過對演員站姿、角度等一系列的調整,達成理想的狀態,徹底驗證了“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這一說法。
徐容想起先前杜其峰同樣沒有回答他的正面問題:“噢,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都是上不了檯面的小玩意。”
徐容先前曾主持過一屆人藝招考,儘管讓他捲入“徇私舞弊”的風波,但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
因為參加考試的多為各大院校、劇團的優秀演員,透過主持招考,他對國內各大院校、劇團的演員整體素質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概念。
聲、臺、形、表四門功課,因為絕大多數藝術院校培養人才時的對標標準是影視,也就導致“聲”基本功普遍較差,哪怕是中戲、上戲這種培養戲劇人才的頂尖學府。
可是相比之下,“形”更是差的一塌糊塗,考生展示形體時,展示的大多是藝考前培訓班培訓的舞蹈動作。
而且最令他感到不可思議的,這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徐容儘管同樣是院校出身,還是以培養電影明星的北電,但是得益於小張同學的言傳身教和日常交流,他的形體基本功碾壓絕大多數院校出身的同行。
就像在他的薰陶之下,小張同學的吐字歸音的基本功基本上蓋壓同代。
形體是一種比語言更強、更加直接的呈現方式,比如和朋友打招呼時的擺手動作,有人將手肘舉到肩膀水平線的上方,有人會舉到小腹以及肩膀之間,但哪怕是一個陌生人,也能立刻判斷出兩種不同打招呼的方式對應的人物性格。
這就是形體表現力或者肢體語言,因為不同文化會衍生不同的肢體語言,因此絕大多數肢體語言又會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
他給給郭滔、李青設計的動作和眼神都是出於類似的目的,側身站立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身材的缺陷,而且因為這種站姿往往出現於運動當中,常用於進攻或者防守,因而這一肢體語言本身就就是非靜態的,而眼神的的焦點固定,視線下垂,會給鏡頭後的人一種俯視的感受,這種視線絕大多數文化背景之下,表達的往往都是蔑視的肢體語言。
至於13度,則是他隨意扯了一個角度,因為相比較而言,15度、30度或者45度有更強的參照物,比如手錶的刻度,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刻板的規則當中,而13度則是一個需要俯視,但是又能避免演員刻意為之的說法,在表演當中,刻意是最大的災難。
徐容平時很喜歡琢磨這些動作,每每看到一種有意思的反應,他都會仔細琢磨其肢體語言的構成和細節,而後裝進自己的武器庫當中,以便在需要的時候拿出來。
一條拍完,杜其峰再次忍不住了,轉過頭來問道:“13度到底有什麼特殊含義?”
“噢,我就那麼隨口一說。”徐容笑著,見杜其峰還要追問,擺了擺手道,“我知道你不信,但事實確實如此。”
“那為什麼不是14度或者12度?”
“也不是不行。”
杜其峰仔細盯著他的表情,以希瞧出點端倪,可是最終他失望了,徐容的表情絲毫不像作偽的模樣。
徐容在片場呆到半中午,確認估計還要兩天才能轉場後便回了酒店。
住院期間他找到了一項新的樂趣,動作片和京劇,過去他很少關注這兩類題材,但是感覺會對《毒戰》的拍攝有所幫助,他才耐著性子稍微瞭解了點。
他對傳統戲曲不多的印象,絕大部分仍停留在過去逢年過節的廟會中,被套圈、算命攤環繞的戲臺子。
至於動作片,隨著他取得的成就越來越高、越發的瞭解這個行業,對動作片也越發抗拒,武戲相較於文戲對業務水平要求更低,但是風險卻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他接一部戲片酬大概在3000萬左右,但是如果去拍動作片,承擔的就遠不止3000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