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過譽(第2/3頁)
章節報錯
同行相爭不可避免,也不應當避免,可是若再考慮到半個南方陷入洪澇災害、魔都舉行的國際電影節將會佔用大量的熒幕的客觀因素,時機於《建堂偉業》就極不友好。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歐美大片在國內大行其道,這也是開放帶來的必然結果,相較於過去,西方文化大舉入侵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逐漸向西方偏移,普遍反感個人服從與集體、犧牲小我成就大家,而以個人英雄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金錢崇拜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無聲無息地影響了一代人。
但《建黨偉業》作為獻禮片,只要天沒塌下來,縱然撞上《泰坦尼克號》,也絕無可能調整檔期,七月一日,無論如何都必須進行大規模排映。
而在四合院中,辛月舉著手機,一路小跑來到了徐容跟前,道:“徐哥,《建黨大業》今天點映啦,你知道媒體都是怎麼評價的嗎?”
“哦,你不說我還差點忘了。”若非辛月提醒,徐容都快忘了自己主演的第一部電影馬上就要上映這茬。
先前韓三蘋給他打過電話,希望他去點映現場,進行最後一波宣傳造勢,作為主演以及人藝演員,他比任何人都更合適出席點映。
但他實在抽不出時間,而且在他看來,《建黨偉業》畢竟有全國那麼多單位以及一百多號兩岸三地的藝人兜底,票房即使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他接過手機,掃了兩眼,只是看著點映之後跟美學鑑賞似的影評,他也徹底沒了繼續關注的打算。
點映的觀眾為京城五十五所高校校長、書記以及國內各大官方媒體。
評價的風向自然顯而易見。
諸如“看完影片後,大家都認為明星在其中的表演已經和影片融為一體。”、“影片的敘述上打破了機械僵硬地敘事,而將細膩的個人情感與歷史的宏觀展現結合得恰到好處,贏得了在場高校領導的一致認可。”的評論比比皆是。
唯一可以稱之為苛責的,大抵就是早期宣傳當中的178位明星,變成了108位。
而其他七十位明星的戲份,則是或因影片內容、或因明星本身的負面新聞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刪去。
只是這些也只是驚鴻一瞥,並非主流的聲音。
6月15日,《建黨偉業》正式登陸全國1675家影院7800餘塊銀幕進行大規模排映。
而首日兩千五百萬的票房,也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單看資料,大有爭奪內地年度票房冠軍的勢頭。
之後的票房資料,徐容沒再關注,他很明白作為老父親九十大壽的獻禮片,後續票房已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隨著老父親的壽誕臨近,全國機關事業乃至於企業單位,都會陸續組織人員觀看。
他不喜歡去看網上的評論,尋常的影視作品都能花錢僱傭水軍,更何況中影出品的《建黨偉業》。
只是劇組當中的年輕人實在太多了,就像《家》中的小輩喜歡談論文藝,劇組的大多數成員儘管不常出門,但對於外界的訊息,卻一點沒落下。
而諸多評論當中,關注劇情的反倒是其次,網上大量談論的,反而是出鏡的明星、藝人。
作為參演者之一,還是主演的徐容,也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
徐容聽著旁邊韓青和黃微的滴咕,突然意識到,《建黨偉業》從商業價值、紀念意義上而言,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於他個人而言,也許是從業以來最大的失敗。
這並非他理想的演出,他希望一部戲上映之後,觀眾能夠記住角色的名字,而不是總是提及他如何如何。
但每隔幾秒一張熟悉的面孔,於觀眾而言,根本沒法沉浸影片所要講述的故事當中。
儘管隨著《建黨偉業》的熱映,他在大熒幕的號召力似乎一夜之間達到了國內男演員的頂尖行列,但他又不是投資方,票房應當關注,卻也不能除了票房之外,別的什麼也不顧。
“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
徐容的思緒,被藍田野老爺子陡然高起的聲音驚醒,稍微回過了點神。
藍田野拿其桌子上七八條腿帶中的一條,歪著腦袋,看著李六一問道道:“樣式我不是畫給你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