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原始(第1/3頁)
章節報錯
徐容坐在臺下,望著臺上走馬燈似的一個接一個的領獎、發言,總結著先前自己感言的不足之處。
這是他最近跟靳芳芳學到的習慣,一件事兒做完之後,再覆盤一遍,看看有沒有什麼疏漏,好的方面繼續發揚,不足之處以後儘量避免。
有人歡喜,自然有人愁,最歡喜的,大抵要數張國力父子,憑藉著《濟公新傳》,老子拿了最佳導演獎,兒子摘取了年度最佳新人的榮譽。
只是到了感言之時,張國力卻是語出驚人。
“咱們的國產劇越來越好啦,製作也越來越精良,但是一些海外劇卻在荼毒著咱們的下一代,我強烈建議,大家一起反對一切國外的劇!”
坐在臺下的徐容皺著眉頭地聽著張國力的極端發言,思考著他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張國力的身份早已不是單純的演員,尤其是先前豪擲5000萬製作《華夏往事》,身兼男一和製片人兩個角色,已然徹底完成了由演員到資本身份的轉換。
5000萬肯定有一定的水分,就像當初的《亮劍》,投資900萬,對外卻是聲稱1800萬。
張國力在說假話。
這是徐容聽到後的第一個念頭。
仔細思索了一會兒,他漸漸想明白了原因,高麗劇、霓虹劇自然不可能完全禁播。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因為傳遞的價值觀的不同,業已成了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政策上,目前的形勢是,相關部門對於海外劇並沒有明確的管制條例,與之相反,在高麗,是有著相當嚴格限制的。
一年三部。
一年只允許三部華夏劇流入,而且質量必須中下,稽核標準極其苛刻。
表面看來,張國力的觀點相當過激,跟個憤青似的,但在資訊氾濫的時代,很多時候只有極端和偏執才能從海量的資訊海洋中出位,才能引起大眾的廣泛討論,進而倒逼有關部門出臺政策。
兩千多年前,孔夫子便已總結出了“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的道理,與魯先生的房頂和窗戶的內涵是一致的。
如今張國力大概抱著同樣的想法。
徐容不知道是,張國力到底是站在資本的角度,驅逐競爭者,還是出於一個文藝工作者的道德良知,為了下一代考慮才提出這個意見的。
但是目前的電視劇行業的問題隨著每年製作集數的飆升,已然開始凸顯。
供給嚴重大於需求,形成了極致化的買方市場。
和大多數商品一樣,電視劇同樣是一種商品,同樣免不了“商品的驚險的跳躍”,也就是從成品到變現的過程。
電視劇無論質量如何,最終需要經電臺臺進行播放,投放至進行市場檢驗,製作方能掙多少錢,與戲的火爆程度無關,而與電視臺購買的價格有關。
如今年火的一塌糊塗的《士兵突擊》,投資規模並不大,播出後火的一塌糊塗。
但是真要說起來,製作方根本沒掙到錢。
電視臺卻靠著躥升的收視率,賣出了天價的廣告費,簡而言之就是,賺瘋了。
《士兵突擊》的製作方算是幸運的,至少沒虧本,徐容先前聽張洸北說過,今年國內製作的電視劇,差不多有四成的沒賣出去,全砸手裡了。
供給遠遠超出了需求,且同質化嚴重。
對於電視臺而言,買電視劇是一項相當考驗總編室眼光的差事,比如先前芒果買斷版權的《大明王朝1566》,花了大價錢,地區收視率連0.5%都不到,愣是一分錢沒撈回來。
電視臺不敢不謹慎。
而在這個驚險的跳躍的過程中,頭部演員的作用開始凸顯,因為只要這些演員的粉絲群體在,就不愁收視。
目前的電視劇行業現狀大體就是,導演、編劇、明星大腕兒以及製作方,全都在給電視臺打工。
最典型的就是前年的豪華鉅製《京華煙雲》,製作方投資三千萬,賣出後,淨利潤500萬。
而作為播出方的央視,淨賺1.5億。
之所以央視能讓製作方盈利,還要歸結於其本身超豪華的演員陣容、名著改編等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