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很贊同院裡的決定,一年365天,最好能一半在院裡,一半去拍電影或者電視劇。”

朱旭說著,指了指樓上,道:“走吧,去四樓,到博物館看看,我給你講講咱們院的劇,順帶著跟你說說以前的事兒。”

徐容問道:“不是看排練嗎?”

朱旭笑了下,道:“不著急,這會兒還沒過來,那就是一時半會兒肯定來不了了,我估摸著,待會兒咱們直接去劇場就能見到他們。”

一邊走,朱旭一邊不大在意地問道:“小徐啊,你們學校,平時排戲很多嗎?”

“還好。”徐容同樣以為只是尋常的聊天,“我上學的時候,平時比較忙,學校組織的演出,參加的比較少,就畢業匯演的時候演了個戲份多的角。”

徐容很清楚,中戲在表演上,老看不上自家學校,往前數到改開,在京城的藝術院校當中,自家學校就是個弟弟。

而作為中戲理論和實踐的源頭,人藝更是如此。

朱旭慢悠悠地道:“你的表演風格,很有意思。”

“有意思?”

朱旭轉過頭瞧了他一眼,問道:“你知道為什麼你考試那天,我們能來的都來了嗎?”

“其實這點,也是我好奇的,你的風格跟人藝很投緣,比合辦班出來的還更有人藝味兒。”朱旭笑了下,“就像《亮劍》,你演的魏和尚,就很人藝。”

徐容明白他的意思,合辦班,指的是04年人藝和中戲的合辦班,由中戲在高考統考中代為招生,中戲和人藝共同授課,畢業後定向輸送至人藝。

現在再回頭看看當初的決定,老傻了。

只是他仔細一琢磨老爺子的話,就品出了點不大對的味兒來,人藝的風格是現實主義,要求演員的表演,靠近活生生的真實。

演的魏和尚,有人藝的味兒,這話怎麼聽著,都不像是好話,合著就是明說他那會兒要麼技術早已爐火純青,要麼就是憨。

可是底兒他是不能透的,道:“我打小就看您的戲,可能影響比較大。”

朱旭沒刨根問底的追問,因為他知道,他若是問了,徐容必然能夠把他演的一些經典劇目的內容給大概的重演一遍。

“我聽雪建說,你的真實性格不是這樣?”

“氛圍影響吧,說實話,像小濮那個級別的,我見過不少,但像他那麼沒架子的,還是頭一個。”

“小濮?”朱旭哈哈笑了兩聲,“你可真敢叫,我看你離死不遠了。”

“咱們爺倆說的話,還能給外人...”

徐容的聲音漸漸落了下去,因為朱旭又拿倆大眼袋瞪他。

《窩頭會館》講述的,是北平解放的前一年,一個名叫“窩頭會館”的小四合院裡幾戶掙扎在社會底層人家的故事。

這是徐容見過的最正經的排練,演員全化了妝,舞臺是也是演出的舞臺,該有的道具、燈光,一樣不落。

若非臺下的觀眾只有他、朱旭以及導演林召華三個,跟正兒八經的演出,幾乎完全沒什麼兩樣。

在內心當中,徐容不認為自身的技術比臺上的何栤、濮存晰、楊力新、宋單單以及徐凡差多少,因此,觀看的時候,他的心態相當放鬆。

這段時間,他主要是來“回爐”的,至於別的,就純當看熱鬧。

他已經打定了主意,短時間內,他就安安心心的當個人藝混子。

給他印象改觀的是第二幕,宋單單演的田翠蘭和徐凡演的金穆蓉吵架的一場戲份。

倆人翹著二郎腿,坐在臺上,演苑大頭的何栤站在倆人中間勸和。

經過之前的戲份,對於宋單單和徐凡的業務能力,徐容已經有了明顯的判斷,宋單單的水平,是要高出徐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