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是不怎麼願意走的。

今天中午剛吃了一頓肉,他本想再去蕉嶺混幾日,多打點野味補補身體,現在這麼一走,就不能去打獵了,這讓他頗為可惜。

但方三多的顧忌也不是沒有道理。

逃荒也得講究時機,等到山窮水盡才開始逃,那就遲了。

旱災又不只是針對人類。

人類都沒得吃了。

其他動植物那就更沒活路了。

不說別的,光是現在這條河流,方瑜就能看到河水已經下降了快有一個胳膊的深度。

並且水量少了,河水混合泥沙後就顯得渾濁了許多。

但也正是因為水量少了,所以,方瑜他們便發現了新的食物。

那就是河裡的魚蝦。

在之前,河流的深度還算高的時候,捕魚可沒有那麼好捕。

別說什麼漁網之類的。

除了海邊的會有靠捕魚為生的漁夫會做漁網之外,其他的地區基本都是靠耕種為生,靠撈魚,就這麼一條小河,連一個月都支撐不過,就撈沒了。

所以,這裡的村民基本都不會去做漁網。

更別提,做漁網那可是要用繩索編織的,又費錢又費力,甚至做了之後,你還得看好,省的不小心被人給偷了。

這可不是現代,什麼塑膠魚線可以輕鬆的製作漁網。

這裡做漁網的材料基本都是靠麻繩。

麻繩製作的漁網不耐腐蝕,不耐用,用一次曬個太陽立刻就脆了,一個漁網最多能用個兩回就算不錯了。

最多做個魚籠。

而且在沒有合適的去腥香料的情況下,河魚的腥味相當重,沒幾個能吃得慣。

所以,大家還是以耕種為主。

但現在,畢竟情況不同了。

饑荒開始蔓延了,米糧吃一點少一點,為了能讓自己多撐一會兒,大家決定,這段時間就以魚肉為主,米糧為輔,能少吃點米就少吃點,這樣可以走的更遠。

於是,在天快黑之前,大家選擇在岸邊的開始紮營。

所謂的紮營,其實也就是找個樹林,大家就在樹林裡,找個合適的空地,然後開始砍些樹枝和柴火。

剛開始他們還有點亂,但很快,在那個方瑜也不知道名字的老頭的安排下,很快他們就找到了各自的分工。

有人去砍樹枝丫,有人去砍樹幹。

量都不是很多,因為沒人願意浪費太多的體力在這上面。

大家也就砍了四根拳頭粗的樹幹之後,又砍了足夠量的樹枝丫,拉了一些樹藤,就停了下來。

因為人多,這些東西也就才十來分鐘就搞定了。

接著,在老頭的指導下,大家開始將三根砍下的樹幹依靠原有的樹幹用樹藤綁成了三角坡面的結構。

最後一根樹幹則搭在坡面中間綁上。

最後將樹枝丫往這坡面上一蓋,一個簡陋的三角庇護所就做好了。

接著大家就把床鋪鋪在了庇護所裡的地上,一個集體的大通鋪也就鋪好了。

整個過程中,方瑜沒有說過一句話,就依靠著老頭的指揮,他們就撘出了這個庇護所。

方瑜也是因此才知道,原來這老頭,在年輕的時候,就是逃荒來到的方家村。

所以,他才懂的比較多。

特別是逃荒的經驗,他是村子裡面最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