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節,是2月1日。

按照慣例,CPI將停刊1月27日,2月3日,和2月10日的三期報紙。

年後正月初十開始上班,普通員工,今年臘月十八就放春節假了。

1月13日下午,高陽和萬鴻一起飛往蜀都,參加今年的集團年度董事會。

之後再返京城,1月18日,京城分部舉辦年會。

然後,1月19日晚上,又得趕去蜀都,參加集團年會,之後還得再回京城。

一週之內,打四次飛的。

1月12日是週日,也是臘月初十,CPI各專案的年度銷售回款截止日期。

這個週末,財務上都在加班,核對各專案和分部2002年度的經營業績。

13日上午,高陽就拿到了京城分部的業績資料。

方建帶領的全國版,全年完成5160多萬的銷售,回款5000萬出頭,不過去年有260多萬的應收款轉入,今年都回款了。

2002年,全國版的業績是5280萬。

除開去年的SMB專刊因素,全國版業績增長了近500萬。

SMB專案就很驚人了,2002年的業績是1690萬,比2001年暴增近1000萬。

CPI Research這個小專案,今年也大放異彩,業績做到了580萬,2001年才320萬,大增了260萬。

高陽領導的這三個專案,總業績達到了驚人的7550萬,增收1700多萬。

萬鴻管理的兩個專案,今年業績也增長了400萬出頭,達到了2600多萬。

京城分部,2002年的經營業績破億了,比2001年增收2100多萬。

這個業績,相當於CPI集團2000年的整體業績。

非常恐怖了。

這就是高陽和萬鴻,兩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帶著隊伍戰鬥拿下的業績,其中又以高陽帶的三個專案最是驚人。

新增的收入,實際上全是淨利潤。

13日下午1點40分,高陽和萬鴻在京城機場起飛,趕往蜀都總部。

飛機還在萬米高空飛行時,總部的辦公樓,CEO楊利民的辦公室,又迎來了心直口快的,分管經營的副總裁於光明。

一坐下來,於光明便笑道:“利民,今年集團營收超過了1.9億,恐怖啊,京城分部增收2100多萬,高陽負責的三個專案,增收1700多萬。

錢賺多了,今年這分紅的問題,老闆又該頭疼了。”

楊利民也是笑著一嘆:“是啊,全國版今年其實最為驚人,在SMB獨立出來之後,依然做出了5280萬的業績,僅比去年少了不到200萬。

哪怕就像去年一樣核利潤,也應該核定在2300萬。

如果給方建全額兌現,那方建的專案分紅就會超過200萬,成為集團收入最高的人。

而高陽呢,今年是副總裁,哪怕期權分紅比例定為90%,他也只能分紅90萬。”

於光明道:“所以,還是去年那個問題,如何對待高陽的分紅。大家都知道高陽貢獻最大,只是人家一輛座駕就是300多萬,不缺錢,要是心裡一個不舒服,只怕真就轉身走人了。”

楊利民揉著腦門,嘆道:“老闆應該有辦法處理吧。”

今年,所有CPI高層都明白,哪怕集團給高陽分紅100萬,也是極度不公平的。

高陽的出現,讓CPI原本成熟的薪酬設計體系,變得尷尬了。

不過,好在是民營企業,一切都由老闆說了算。

這時候,馮老闆又關在自己辦公室,捧著茶杯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