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很高。

《太陽能經銷商》要做成周刊,每期印量暫定3000冊,還免費派送,投遞一份刊物的成本,成本就超過兩塊錢。

《太陽能工業》雜誌,做月刊,每期印量也是3000冊,現階段,依然採取免費派送。

不過,當公司透過這些合作商家,徹底完成對全國重點市場的太陽能熱水器商家資訊資料蒐集,建立起發行資料庫之後,初期階段的發行網路,就可以開始籌建了。

在全國七大區,自建分支機構,工作重點以發行為主,然後再跟這些合作商家,談判新的合作價格。

只要廣告業務起來了,兩本刊物每期的印量會大增,至少會增印到上萬本。

到時候,單本刊物的投遞服務費用會降下來,合作商家的總收益不會降低,還可能增加。

這兩本刊物,現在並不需要追求時效性,只要能向上遊的太陽能熱水器品牌廠商證明,刊物投遞到渠道商家手裡就行了。

發行工作,在現階段很辛苦,不過,高陽並不擔心,這種模式會成功的。

他關心的是,這兩本刊物,特別是《太陽能經銷商》這份行業DM雜誌如何做內容。

吳博和孫成義,甚至何進,對此都陷入了思維誤區。

三個人想的,都是照搬IT專業媒體,特別CPI全國版類似的欄目策劃內容。

這就需要記者懂這個行業,要懂一點產品技術,更要了解太陽能熱水器的渠道商家。

高陽費了不少口水,才扭轉了他們的觀念。

現在就是做成商情黃頁,在刊物上堆砌太陽能熱水器品牌以及產品簡介,還有行業發展的相關資料就行了。

不需要記者採寫多少很有專業性的稿子,只需要簡單策劃幾個欄目版塊,將版面設計精美一些就夠了。

這是科技含量不高,產品單一,且同質化嚴重的一個行業。

跟科技含量高,產品技術複雜,產品種類又很多的IT行業,完全不是一回事。

太陽能熱水器這個行業,品牌廠商需要一份行業媒體來推廣自己的產品,渠道商家也需要這樣一份媒體來了解行業,瞭解品牌廠商。

這,才是本質。

高陽記得,在2009年看到這個行業的一份DM雜誌,還有另一本類似於《太陽能工業》雜誌的刊物時,刊物內容製作得都比較粗糙,完全沒法跟IT專業媒體相比。

可是,就是這種水平的刊物,人家一本刊物上有一兩百個銅版紙廣告,廣告收入一年在兩個億左右。

而且,DM雜誌本來就跟報紙不同,內容以廣告商情為主,記者去採寫一些稿件,也不能署名,更不能署為記者。

驕陽傳媒的記者,實際上,都掛在《太陽能工業》這本雜誌名下的,這是有正式刊號的期刊,自然能有記者。

這,也是當初吳博建議要做一本行業期刊的原因。

五一假,驕陽傳媒的團隊沒休息,高陽沒休息,方建、張躍和宋良秋也沒休息。

都去公司幫吳博和孫成義的忙,主要是刊物的編輯和排版工作。

5月6日和5月8日,《太陽能經銷商》和《太陽能工業》兩本行業媒體,終於創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