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這一類的店整體風格還是偏西方一些,比較正規。

最早的太平洋咖啡本身就是香港華潤旗下的,自然是走小資風。

上島咖啡今年才剛在臺省成立,還沒開始進軍內地,走的也是小資風。

兩岸咖啡的老闆最早就是加盟的上島,內地品牌要到2003年才正式建立。

發展策略也是選擇由大城市往二線城市滲透。

蘇幼安要做的事跟這些則是反方向的,更像土味版的中西合璧。

過去的咖啡連鎖是為了迎合內地市場被迫加入了茶和煲仔飯等中式餐飲。

而蘇幼安是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式餐飲基礎上,加上一點西式的格調和氛圍。

因此除了餐飲業最重要的選單選品以外,單品價格、服務標準,流程規範,包裝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

和電腦遊戲房那種低門檻的生意不同。

在大型網咖把門檻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前,這一類的生意根本就無法形成的連鎖加盟模式。

只需要選好地段,足夠的資金池,就能夠快速極限的發展。

而兩岸咖啡這個模式,蘇幼安要想奠定一個未來連鎖的基礎,需要下的功夫就不是一星半點了。

好在蘇幼安曾經在瑞幸咖啡這種網際網路品牌起來後,對於咖啡店的前世今身都有過相當程度的研究,很多數字都牢記在心裡。

更關鍵的是,在如何迎合內地消費者的需求方面,他作為一個餐飲業的老玩家,還是非常熟練的。

比如包廂在兩岸咖啡就開發的很一般,這就是受臺省和香江的思維限制了。

這兩個地方由於店面租金太貴,所以大部分的沿街店鋪,都是沒有包廂的。

我們看過的大部分港臺影視作品,會發現就算是黑澀會大哥也動不動就在大客廳裡跟人談判講數。

尤其是香江,寸土寸金,餐飲業又是卷中卷,無論是哪條街,基本上隔著幾米就會有一家品類相同的店。

即便是很多大型的粵菜品牌,或者本土的傳統大牌,包廂也是極少極少。

甚至於到了2015年之後,蘇幼安多次去香江,像老牌的皇后大道這種沿街的餐飲業依然還停留在90年代水平。

只要理解成在香江,餐飲業最大的組成部分是沙縣小吃、成都小吃和蘭州拉麵就對了。

可以說,高額的店鋪租金,傷害最深的其實就是流水和利潤率都偏低的傳統餐飲了。

而內地市場則完全不同,至少十年之內,別說租金,甚至直接買下整個店面來做都是極其划算的。

尤其是小城市,這會大部分都還在未被開發狀態,市中心的地帶都還矗立著各種國企的廠房。

一旦政府決定大力開發,很多地段都是半賣半送的。

3,4線城市的步行街在很長一段時間,基本被著名的溫州小商團承包開發了。

別以為他們只會炒房,在做店鋪生意方面,也是極強的。

各種小型山寨的酒店、小吃城、服裝城都是小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包括兩岸咖啡這個品牌,也是江浙老闆跟上島鬧掰之後,開創出來的。

內地人講排場,講面子,講私密空間。

很多人去餐館吃飯或談事,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有沒有包廂?”

甚至包廂裡一邊吃飯一邊唱歌這種土味享受,那也是極其符合內地消費習慣的。

蘇幼安的企劃書寫的非常細節,熬到快12點才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