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一章 倭寇終於要來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只要一死...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們,一定會有人幫我報仇,那個時候,登州府所有的海域,那裡的百姓都將被殺光,一個都不剩。”
陸胖說出了他最後的殺手鐧。
+
這個陸胖可不是簡單的人物,都以為他只是一名商人,殊不知陸胖和倭寇還有棒子都有很深的交集。
此時的倭島正是南北朝時代...說起南北朝,大家腦子裡一定想到的是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南朝(宋、齊、梁、陳)和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對峙的時期。但在倭國時間不長的歷史當中,也存在著一個所謂的“南北朝時期”
1333年,倭國鎌倉時代伴隨著北條氏的鎌倉幕府終結而結束,到了1136年,倭國室町幕府初現,同時南方還有一個後醍醐天皇的小朝廷,從此倭國南北雙方對峙,形成了倭國的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主要指的是倭國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以這倆天皇為中心形成了所謂的“南北朝”,當然南朝就是後醍醐天皇那一支的延續和發展,但北朝方面的實際掌權者是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光明天皇不過是個象徵吉祥物。
這段時期的倭國南北雙方雖說不是天天打仗吧,斷斷續續也是多次攻防,消耗了大量國力。
所以此段時期的倭國廣大農民百姓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而作為戰爭主力之一的武士階級也不好過,戰爭使得大量倭國人流離失所,遠奔他鄉,勝利者佔據了倭國本土大量的土地,失敗者只能另謀出路,倭寇的數量不斷擴大。
當時,一些豢養諸多武士的小領主,便將目光瞄準到了海外。起初,他們僅僅是在海上行動,對一些海外貿易的商人實施搶劫。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這些統治者便會縱容自己的手下,到其它國家的沿海地區做一些搶劫百姓的活動。
與此同時,在倭國的政治運動、軍閥混戰當中,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各大軍閥,還有倭國諸多的老百姓。
亂世之中,老百姓不僅喪失了農業活動的環境,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賦稅徭役。迫於無奈下,這些老百姓也逐漸加入了倭寇的隊伍,成為了倭寇的主要兵源之一。
楠木正傑...這位就是北朝的一位武士,他此時就是在大明最大的倭寇之一,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歷史的場合中,倭寇從出現到不斷壯大,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利益也是他們逐漸壯大的原因之一。
“倭寇”雖然表面上是'“賊”與“匪”,但是其背後的操控者卻另有其人,甚至可以說倭患的背後站著倭國的政府集團。
眾所周知,倭國土地狹小、多山地、少平原,所以他們的自然資源非常貴乏。戰爭拼的就是資源消耗,倭國各大領主為了能夠取得勝利,只能透過海上劫掠,來獲得維持戰爭的錢糧與經費。
回首明朝時期的倭患,從規模、行動、紀律上來看,他們的一舉一動根本就不像是簡單的賊寇,背後明顯有著政府的支援。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章執政時期,曾嚴厲斥責倭國的使者,讓他們停止對大明沿海百姓的侵犯,否則就會發兵攻打。
不過,倭國的各大統治者不僅沒有聽,反而還變本加厲,大肆劫掠沿海的百姓。在此情況下,朱元章便想進軍倭國,但卻被劉伯溫等人阻止了。
因為,元朝時期,忽必烈也曾攻打過倭國,不僅沒有取得任何的效果,還因為海洋的隔絕而損耗過大、勞民傷財。
這是一件比較可恥的事情,其實元朝曾經三次下令攻打倭寇,第一次發生在1274年。此時,忽必烈剛剛建立元朝不久,還沒有統一全國。
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900艘,聯合蒙漢和高麗軍隊共3萬多人渡海遠征倭國。元軍節節推進,一度逼近大宰府,但由於後援不力,加之遇到颶風,元軍有1.3萬餘人喪身風暴,最後只能撤軍。
第二次發生在1281年。這次元軍準備更加充分。同樣是發動蒙漢及高麗軍隊14萬人,分兩路進攻倭國,一路從高麗渡海,一路從寧波、定海出發。
元軍出征雖然聲勢浩大,但內部憂患重重。高麗渡海的一支內部分化嚴重,尤其是蒙漢與高麗素有積怨;寧波、定海一支出徵時正逢颱風,還未出徵就有萬餘名士兵落海而亡。
儘管如此狼狽,兩支軍隊還是匯合,強行登陸,但遭遇颱風,而且又遭到倭國幕府方面的掩殺,元軍死傷慘重。
第三次並沒有進行真正的戰事。第二次遠征失敗後,元軍在徵東行中書省丞相阿塔海的帶領下,發兵2萬,而且責令江南行省再造大船,準備再行遠征。當時,元朝對安南作戰接連失利,而且內部農民起義不斷,在大臣的勸諫下,這次遠征就這樣流產了。
元朝三徵倭國,其實就是兩次,而且均以失敗而告終,令人唏噓不已。最常被人談及的就是第二次,十多萬大軍遠征日本,最後只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逃回國。(《元史·日本傳》“十萬之眾,得生還者,僅三人耳”)
經過了種種考量,為了杜絕倭患,朱元章下令“封鎖沿海”,與此同時,他還將倭國列入了大明朝的“不徵之國”的名單。
朱朗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北朝的楠木正傑和陸胖之間就是很親密的合作關係,陸胖的最後的殺手鐧就在楠木正傑的身上,除了楠木正傑,陸胖和棒子國那邊也有聯絡。
此時的高麗還是禑王時期...禑王是高麗王朝第32任君主,這個人對明朝是十分不友好的,當時高麗雖與明朝建立宗藩關係,但明麗關係很快出現波折,隨著恭愍王遇弒和明使林密等被殺的相繼發生,王禑即位後的明麗關係迅速蒙上了惡化的陰影,可以說到了互為假想敵的地步。
同時在李仁任的主導下,高麗也建立起對北元的宗藩關係。
不過,高麗始終沒有斷絕對明朝的外交,並仍然沿用明朝洪武年號(除使用北元“宣光”的一年外);朱元章雖然看穿是高麗權臣李仁任欲掩弒君之罪而遣使來朝,不過鑑於前代教訓,也未出兵膺懲高麗,而是採取扣使、卻貢及增貢等手段來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