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火炮,其實它的威力用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微不足道的,在現代武器面前不堪一擊,攻擊力微乎其微,但在冷兵器時代,擁有火炮,不論攻城掠地,只是兩軍對壘,則有如仙助。

比如兩軍對壘,主要依靠將帥的能力與士兵的多少,雙方排好陣式,準備兩將單挑,如果兩將勢均力敵,要打好幾天不分勝負,如果兩將戰鬥力懸殊大,一方很快戰敗。

將領的武功在火炮面前不堪一擊。你武功再好,對方一個普通士兵就可解決你,混戰時,雙方士兵手持盾牌互砍,砍死一個人很不容易,可有了火炮,幾十米外一炮打一串。

想想多麼可怕。

再如攻城,守方關上城門,攻城方要依靠圍城,主要依靠城內糧食耗盡,士兵戰鬥力低時再攻。否則,攻城方會損失慘重。

有了火炮,打爛城門城牆,即可攻入城內。

宋朝時出現最早的開花彈,當然不是炮彈,而是類似於手榴彈的叫火蒺梨,主要是用來對付騎兵的,發射之前先點燃,然後利用火藥爆炸炸出的鐵片刀刃來殺傷敵軍。北

宋末期更是出現了震天雷,以生鐵鑄殼,內填黑火藥,以投石機發射,透過爆炸炸裂外殼產生的碎片殺傷敵人。至於說實心彈也不是沒有,明清時期火炮已經類似於近代的火炮了,當時也用實心彈,也用開花彈,實心彈主要是攻城時砸城牆和城垛用的。

最著名的戰例是在國外,也就是奧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用的烏爾班巨炮,這種炮口徑達762,所用的炮彈為花崗岩炮彈,妥妥的實心彈,重達680公斤,為了抗住火藥爆炸的威力,炮管厚20厘米。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是純石頭牆,但是面對這種火炮直接被打碎了。

據十八世紀的科學家羅賓斯所言,一門18磅炮在裝填6磅火藥的情況下可以在30碼的距離上擊穿94117厘米厚的橡木,彈丸的剩餘速度不大於533米/秒;將藥量減少一半,在同樣的距離下,則可擊穿84厘米厚的橡木,剩餘速度約為378米/秒。

明末傳入我國的紅夷大炮既是此類發射球形鐵彈的長管前裝滑膛炮,於明清鼎革之際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

如塔山之戰,清軍列紅夷炮於塔山城下,高大的城牆抵擋不住清軍近距離的密集火力打擊,「初八日始發炮,至初九日午時,城崩二十餘丈」。

除轟擊建築和船隻以外,實心鐵彈對於人員和馬匹的殺傷亦不可小覷。

曹恩道夫戰役中,普魯士炮兵曾以一發炮彈擊倒了42名俄軍士兵。實心鐵彈的用法花樣較多,除獨彈外,還可同時塞入兩枚炮彈組成「雙彈」,或燒熱成「炙熱彈」後再發射。

早在14世紀中葉之前,義大利人就使用過銅彈,但銅價高昂,因此銅並非理想的鑄彈原料。銅彈的使用並不普及,而且當時所用的銅彈應該僅是一些小型彈丸。

但是這些和現代的火炮相比,真的是大巫見小巫了...首先要強調的一點就是,99%的影視劇裡面,關於火炮和槍械的威力都極大的削弱了,要不就沒辦法演了。

普通人,不穿著防護用具的情況下,軍用手槍一發子彈,最低效果是退出戰鬥,軍用步槍以上一發子彈,最低效果是大出血,搶救過來就是半殘。

火炮的話,以軍火市場上賣的最好的155口徑為例,一枚命中在足球場正中央,正中央是一個深接近2米,直徑差不多5米的坑,中鋒基本上沒全屍,前鋒後衛基本上非死即殘,守門員如果趴下的及時,估計能保一命。

周奎指揮五艘福船炮轟海盜,這些海盜在自己老大陳祖義的帶領下,本來還想快速的將開過來,跟著跳板來搶奪,但是很遺憾,真的不可能。

五十門火炮不間斷的攻擊,這炮彈和以前還不一樣,這炮彈是可以爆炸的,一爆炸就有大量的彈片飛濺,你即使不在身邊,也會被彈片給擊中,跟著就是爆炸引起的大火。

自己雖然也有火炮,但是自己的火炮射程不足對方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場自投羅網的找死之戰。

「逃...逃...逃...!」陳祖義發出了激動的喊聲,只是這些喊聲太慢了,這個時候的海盜們是根本就逃不了了,大量的火炮射出,直接將陳祖義給扼殺在了炮火之中。

今天就是海盜陳祖義的忌日。

十幾輪的炮轟之後,大批的海盜就這麼灰熘熘的跑了,周奎露出了不屑的表情,現在在海龍軍的海域之內還有海盜,是周奎沒有想到的是,但是那也不太重要。

打退了海盜之後,周奎直接離開,並沒有過多的停留,因為周奎的任務不是剿殺海盜,他的認為是送金子回應天,至於剿殺海盜的事情,會有其他的海龍軍跟進的。

與此同時的登州城中,陪著朱標的朱榔也收到了海龍軍的報告,稱剛剛陳祖義的海盜剛剛被擊敗,是否連根拔除,朱標很是驚訝,因為朱標知道,這陳祖義還是很厲害的一支海盜,據說有上萬人。

不過,隨後朱榔卻告訴朱標,這根本就不算什麼,自己真正的火炮已經開始批次生產的,等全部換裝之後,朱榔還要玩一個大的。

第二日的清晨,朱榔陪著朱標一起來到了登州的足球場。

嘿嘿,沒有想到到,登州有了足球場,而且不但有了足球場,登州更是有十二支足球隊,他們由各行各業的人組成,這登州人對足球那是真的太喜歡了。

當然了,此時的應天也開始瀰漫起了足球的魅力、

其實早在足球還叫「蹴鞠」的時候,就有大批先人們為之「痴迷」!在漢朝,作為一名「超級球迷」,高祖劉邦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帝王的特權,大力推行蹴鞠,將自己的愛好發展成了一項專業、成熟的運動。

他在皇宮內建造了專業的蹴鞠場,四周設有圍牆、看臺,將其稱為「鞠城」。在比賽的時候,分為兩隊,各隊隊員12名,以雙方入門球數定勝負。

彼時,所用的球還是實心,運球時因為重量大,不夠輕便靈活,但是,此時已基本具備了現代足球的雛形。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技術的進步,蹴鞠所用球的製作,也在不斷改進。一直到唐朝,手藝師傅開始用動物膀胱替代之前的材料。先是將膀胱充滿氣,然後,使用八塊皮革將其細密縫合。此時製造的球,不僅變得更加輕便,還兼具彈跳性,與現代的足球更相似。

因為球的改進,蹴鞠的規則與方法,也有了一些改變,讓蹴鞠變得更加娛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