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的一句做海盜們的副手,說真的這一句話,是真的有些嚇海盜們一跳,這叫什麼話呀,對方可是大明太子,做自己的副手,你倒是敢做,可是誰敢用呀。

所有本來大家還是談笑風生,但是朱標的這一句直接將剛剛的談笑風生全部變得鴉雀無聲。

好在這個時候,朱榔微笑著出聲道:“你們都誤會了,我家大哥是在開玩笑。”朱榔此時姍姍來遲,因為朱榔正在科研院研究一個可以掌握時間的東西,就是鐘錶,沒有鐘錶是真的很麻煩,雖然古代有很多自己計時的方法。

比如以火計時人們發現,相同數量的同一種燃料,只要周圍環境變化不大,燃燒的時間大致相同,受此影響,人們就開始用火的燃燒來計時。

定時蠟、定時燈和火鬧鐘便產生了。定時蠟,顧名思義,是一種用燃燒的蠟燭來計時的方法。

定時蠟最早出現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其使用方法在《歲時廣記》中有所記載,其雲:“燒燭知夜,刻燭驗更。”事先在蠟燭上刻上相應經過校正的五更記號,也就可以用來計量時間了。

蠟燭方便攜帶、儲存,又可以照明,一舉兩得,價格也不算太貴,所以使用面還是比較廣的。

不過,這種計時方法也有弊端。一旦風速發生變化,哪怕蠟燭本身的

“燃料”相同,蠟燭燃燒的時間也不會相同,用來計時便不準確了。定時燈,主要是古代礦工在礦井中使用的計時工具。

礦工在下井時,為了計算時間,便在礦燈中加入一定數量的油,待其快要燃燒完畢時,便也是他們工作結束之時了。

火鬧鐘,是一種依靠燒香來計時的儀器,是香漏的一種。香漏,又被稱為

“香篆”

“更香”,是用那些能夠長時間均勻燃燒的香來計時的。在六朝時,我國就出現了用香來計時的做法,如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應令》雲:“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唐宋時期,用香計時的辦法更加精密準確,出現了百刻香。

宋人洪芻《香譜》雲:“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晝夜己。”所謂

“百刻香”指的是將香料做成篆文形狀後,又細分為100個刻度。香燃完後正好是一晝夜,以此用作計時器。

明清時期,這種使用香漏計時的辦法在社會上很常見。因為香漏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民間有大量的制香藝人,到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專門製作更香的香模。

明代周嘉胃在其作品《香乘》中則收錄了13種更香印模,還附有制香的工序和配方。

通常來說,香漏的長度很長,並被製成各種圖桉,如

“福”

“壽”

“喜”等,其上再標有時間刻度。據說,最長的香漏能夠連續使用十幾天而不滅,有時還能燃燒長達一月。

為了減少專人看管的麻煩,方便知曉時間,人們會在香漏的特定位置用細線掛一些金屬小球,在下方再放置一金屬盤子,等香盡線斷之時,金屬球落到盤子上,便會發出

“砰”的響聲,這與今日鬧鐘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被稱為

“火鬧鐘”。《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

“火鬧鐘”便是上述工作原理,因為它是僅僅用來計算1個時辰,所以其刻度會更為精確。

這種

“火鬧鐘”因為是放置在龍形的架子上,所以它有一個非常文藝的名字,稱作

“龍舟香漏”。還有以日影計時,這是最基礎的!太陽每日東昇西落,人們很早便發現了

“立竿見影”的道理,並將其應用於計時。依照此原理髮明出來的計時工具有圭表和日晷。

圭表,在公元前7世紀就被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了,它是根據日影長度來測量時間的,是我國最為原始古老的計時工具。

圭表,由圭和表兩部分組成。圭是平臥的尺,表是直立的標竿。表放在圭的南端,兩者互相垂直。

圭,又被稱為

“土圭”,在《周禮》中就記載了土圭的製造方法和用途,以土圭測影的方法在周代很常見的。

用於製造圭表的材料有木和銅兩種,其中的銅製圭表將圭和表在連線處固定起來,增強了圭表的穩定性,只要能準確地將圭面水平安置在南北方向上就可以正常工作了。

古代遺留的銅製圭表在現如今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還能看到,它其實是清代重修的明代銅圭表。

其實,圭表的功能不僅是計時,還有定方向、定節氣、定地域的作用。

但是圭表的侷限性是很強的,夜晚和陰天下雨就不能使用了。日晷,由晷針、晷面和晷座組成,晷面的上下兩面均刻有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12個時辰,刻度均勻。

晷針投在晷面上的影子就能指出一天中的各個時辰。據曾敏行《獨醒雜誌》記載,春分以後,取影計時需看晷面正面的影,秋分以後需看晷面背面的影。

用日晷測定時間不是根據日影的長度,而是根據日影的方向。日晷作為一種計時方法,在古代世界也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