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朗七天之後離開了應天,回到了登州,不是朱朗不想待在應天,而是登州這邊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朱朗要在登州造出兩個深水港,還有造出兩個造船廠,跟著還要補充兵源。

這些事情都是關鍵的事情,所以一點都不能馬虎。

當然了,登州自從有了朱朗之後,所有移民的日子也好過了起來,朱朗了讓這些移民儘快定居下來,幫助他們從困境中解脫,給他們分發了很多耕地用的農具,種子和耕牛等,還減免三年賦稅,真正做到“藏富於民”。

並且朱朗還建議朱元章,在河南等地設立司農司,專門負責移民屯田,不管是流民還是農民,只要開荒種地,這片土地就歸其所有,這一系列政策,讓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在這些舉措的幫助下,登州也開始漸漸的繁華了起來。

........................

桑魚村...這裡是登州的一個小山村,本來桑魚村的村民都是很苦的,有多苦?

呵呵...在製作精良的宮廷劇中,演員身著華麗奢靡的絲綢羅緞,走起路來翩翩生風,讓人目不暇接。現實生活中,一些漢服愛好者甚至將漢唐宋明等制式漢服作為常服,彰顯了傳統文化在國人心中的分量。

在物質和精神消費飛速增長的當下,出現這種情況不足為怪;但在現在的大明,即使朱元章已經很努力了,但是能穿得起這類衣服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

養蠶吐絲是一項流傳已久的手藝活,但因為全程是人工操作,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所以綢緞絲絹只是上層人士的專有品,普通家庭是用不起這類貴重物件的。

考慮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廣泛種植的作物,成本較低,所以多數古代人的衣著通常講究“冬穿棉,夏穿麻“。

然而,麻布的透氣性很差,在炎熱的三伏天穿著麻制的衣服,不一會兒就容易汗流浹背。男性還好一點,不受封建保守思想約束,可以選擇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

但對於女性而言,身體是不能隨意裸露的,即使是在夏天還是要用長衣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

就算是名門望族的夫人小姐,夏季穿紗也至少要穿3層以上,並搭配裹胸和內衣,否則很容易走光。

可是更多的還是沒有衣服穿,桑魚村的大多數百姓,以前一家僅僅只有一條褲子,甚至是沒有褲子,再說吃,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歷史已久,並領先世界養殖家禽家畜,給人印象就是非常會吃。

當然,這種精緻的飲食方式也僅限於大戶人家,一般家庭連溫飽都是問題。

古代糧食稀缺,農作物產量本身就極其低下,加上年末要給政府上交賦稅,被地主徵收地租,農民一年到頭能收穫到手的糧食基本上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水災旱災戰爭,就更是所剩無幾了。

即使是在盛唐,如貞觀年間,百姓一日三餐也只能喝稀粥,就這還算是小康水平。

更別說現在還是洪武年間,要知道元末的災害才剛剛結束,桑魚村的食物,烹飪是不放油的。況且糧食都是粗糧,沒有精面精米,製成的食物相當粗糙甚至難以下嚥,再搭配上無油的菜,恐怕沒幾個現代人能吃得下去。

住的地方就是更加的差,比起現在無堅不摧的鋼筋混凝土,桑魚村使用的茅草黃土簡直不堪一擊。那些富麗堂皇的府邸豪宅,都是用木樑架起的結構,搭配上磚塊,造價十分昂貴,並不是人人都能負擔的起的。

平民的住所都是由茅草堆砌而成,能用黃土加固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茅草屋構造簡單,抵抗效能低下,遇上大風天氣容易坍塌,在雨天也會出現屋頂漏水等現象。

房屋內部條件也很簡陋,沒有功能特定的分割槽,沒有舒適的家居電器,基本上吃喝拉撒都聚集在一起,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現在,桑魚村已經大不一樣了,現在的桑魚村,土房已經沒有,換成的都是一間一間的磚房,一棟一棟的,按照規則排著。

吃的碗中也有精米和豬羊肉了,穿的雖然不是綾羅綢緞,但是也是家家有衣服穿。

這是什麼原因,主要是朱朗在這裡建立了十座磚窯,因為桑魚村的後山叫槐山,裡面的泥土很適合燒磚,此時的大明燒磚,這些磚頭燒的都是很難的,朱元章修建皇宮的貢磚幾乎全部來自山東臨清,由於此地在古代黃河氾濫的時候,沉積大量淤泥,用其作為燒磚的原料後,磚不僅堅硬無孔,不怕腐蝕,還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朱元章於是將其作為貢磚,並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為皇宮燒製貢磚。

雖然說磚很好,但是燒製起來麻煩,並且取泥就已經很繁瑣和危險。

燒磚的泥,必須是黃河淤泥,這種黃河淤泥經過黃河千百年的沖刷,臨清很多地方的土質形成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的“蓮花土”,細膩無雜質,沙黏適宜,燒成磚後,“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非常適合燒製高質量的磚。

而且貢磚的燒製十分複雜,18道工序缺一不可。將磚坯裝窯後,要用豆秸或棉杆燒30天左右時間,再用水慢慢因窯,然後才可出窯。

但是朱朗弄出來的磚窯燒磚特別的簡單。

朱朗當年在村子裡支教的時候,那個時候支教的地方很偏遠,公路也沒有進村,就是山路,農村大多都是蓋的木房子,兩層的,低矮潮溼。說是兩層木房,其實大多隻有下面一層可住,上面一層好多都沒有用木板裝好的,上面一層也只是放一些雜物而已。

有一次一位同學小吳家的哥哥要成親,女方的要求就是要轉房,為了娶媳婦,小吳的父親也只能答應。

小吳的父親算是木匠,他呀從山上砍樹回來,然後自己開好柱子,跟著組裝好,選定一個日子,大清早的就把房子的主體結構給立起來了。就是一個空架子。

這些結束之後就是燒磚,燒紅磚。

因為那個時候公路都沒有通,沒有磚,只好自己來做紅磚,然後燒製。

第一步:選土

做紅磚土質好壞至關重要,小吳家鄉其實沒有什麼好的土壤來做紅磚的,都是帶石頭的土,而做紅磚要紅壤土,且不能有小石子在裡面,還要帶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