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十二月十日...還有二十天大明就要迎來又一個春節,此時的水仙村中,一場大雪正在下了下來,孩子們在雪中嬉戲打鬧,玩得是不亦樂乎。

朱朗這個時候則是正在焦頭爛額之中。

因為他的長子,次子,長女正在哭個不停,幾個月前,徐妙雲,丁夢瑤,沈清奕紛紛的卸下了十月懷胎的貨物,汪大娘一下就獲得了三個小曾孫,那是喜笑顏開,每天都生活在快樂和歡喜之中。

朱元璋,馬皇后兩人也是一起來看了三個小傢伙,跟著朱元璋還給三個小傢伙賜了名字,朱允煥,朱允煊和朱允煠...!

老朱這個人呀,雖然被稱為明君,但在子孫後代和王朝基業上卻十分迷信。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出生於農村,對於五行學說比較信服,於是他按照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土”的順序給子孫後代命名。

像他生的兒子們,朱標、朱棣、朱棡等,都是他們的排字都是“木”字旁的,而至於到了朱元璋的孫子,則由宗人府依據傳統世次順序取兩個字命名。

前一個字由朱元璋取,後一個則必須是以五行做偏旁的字。

也許有人會疑惑為什麼朱元璋會做出如此讓人哭笑不得的行為,因為深受小時候思想影響的朱元璋認為五行學說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樣的無限輪迴學說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無窮繁衍,生生不息,王朝一直延續百年,興盛不衰。

朱元璋也是煞費苦心,為了大明朝的延續,將自己死後一切身後事都安排好。

朱元璋給後代定下凡是皇族子孫,命名最後一字必須帶有五行偏旁,且在那時的封建時代,皇家子弟地位高貴,命名更是不能馬虎,必須高貴典雅,講究禮制。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朱朗因為沒有認祖歸宗,但是朱元璋卻給了朱朗的兒子十分高的排名,朱元璋直接讓朱朗的兒子成為了太子的一脈。

為什麼這麼說...朱元璋的為後世子孫起名出自於《皇明祖訓》,朱元璋制定了一個世系表,每個兒子作為一個分支,每個分支有20個字作為輩分,也就是20代,從朱元璋孫子這一代開始,比如太子朱標一脈: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一脈: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

朱標的兒子就是“允”字輩,比如朱允炆、朱允熥等,那朱標的孫子輩就是“文”字輩,比如朱文奎、朱文圭等。朱棣的兒子就是“高”字輩,比如朱高熾、朱高燧等,朱棣的孫子輩就是“瞻”字輩,比如朱瞻基、朱瞻墡等,以此類推,朱標一脈的“允”和朱棣一脈的“高”就是同輩人,然後以五行為偏旁定最終名字。

朱允煥,朱允煊和朱允煠,這是老朱直接將朱朗一脈劃為太子一脈,其中多多少少有寵溺的意思。

這裡也許有人要問了,這朱雄英是什麼情況,朱雄英...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朱允熥等,他們的名字都是中間一個字是“允”,代表輩分,他們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都帶有“火”字旁,而朱雄英作為太子朱標的嫡長子,名字裡既不含“允”字輩,又不含“火”字旁,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要說到朱雄英的出生,朱雄英出生於洪武七年,朱家子孫名字雖按照朱元璋命人編撰的《皇明祖訓》裡的規定,但洪武六年的《皇明祖訓》裡還沒有對子孫名字做相應的要求,朱元璋真正把世系表定下來是在洪武八年,這樣朱雄英就躲過了按世系表取名。

有人會說,可以洪武八年就可以將朱雄英按世系表來重新取名,至於為什麼沒有在洪武八年以後重新給朱雄英取名,我們不得而知,可能因為朱雄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