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過冬挖田鼠洞,那麼有錢的過冬一定要買煤炭,現在的是明朝初期,天氣還是比較溫和的,大約應該是明朝中期的時候,會出現可怕的小冰河時期,這個時期, 真的是能凍死人。

我要說小冰河時期,大家其實都知道,但是大家知道小冰河時期有多冷嗎...?

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火爐城市,應天就是其中之一。想必現代的應天人已經見識過了應天夏天時的燥熱,確實如同被悶入火爐中一樣, 讓人有些無法忍受。

按照《明史·五行志》的記載,應天正常情況是冬天少有風雪, 可明朝時卻“冬奇寒, 河凍數日不解”。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河凍居然處於數日不解的狀態,恐怕要比如今的東北地區還要寒冷。

此外《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冬天的天氣情況,書載“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

按照現代的長度單位進行換算,三尺就相當於一米左右。

史書中的這些數字確實是觸目驚心,平地可以使積雪厚度達到一米左右,若是八九歲的孩童在其中,恐怕都不能露頭。

華東地區如此寒冷,那麼一向暖和的南方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廣東通志》記載,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千里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的時候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用萬里冰封來形容都不為過。

北方人還好,他們習慣於入冬之前準備過冬的衣被,長久下來也積攢了不少過冬的衣物,勉強可以捱過這種極寒的天氣。

而南方人之前已經習慣了四季如春的生活, 從未想過會遇到如此寒冷且持久的極寒天氣, 自然也就沒有準備禦寒的衣物。

可當全國性的極寒天氣席捲而來時, 他們再想購買禦寒衣物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當時的棉花在朱元璋的推動下已經並不稀罕,可面對全國性的災難,不僅讓棉花的需求暴增,而且寒災後往往伴隨著旱災,棉花產量一再降低,這就導致棉花價格一路走高,堪比黃金,普通人已經無法承受。

因此僅廣東地區就有數以萬計的人被凍死。

很難想象,在冰天雪地之中,人們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夜間也沒有棉被保暖,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無助和絕望。

透過以上史籍的記載不難看出,在300多年前的中國,冬天極寒且持久,從南到北氣溫逐漸寒冷,而寒災過後總伴隨著旱災,因此也就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雖然從史籍中見識到了明朝時期的寒冷, 可這樣極寒天氣的危害有多大?除了人們要承受寒冷之外, 還要面臨怎樣的困難?

首先就是糧食大量減產。

這不僅是因為極寒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毀滅性的打擊, 還因為寒災過後一般都會出現旱災。

從古籍《閱世編》中可以發現, 當時的雨雪出現嚴重地南移現象,這就導致了河洛,齊魯、吳越、荊楚、三輔等重要產糧地區都出現了連續的大旱災。

眾所周知,荊楚地區一直被譽為天下糧倉,這一點在三國時代就已經非常凸顯。如果這裡出現旱災,全國的日子都不好過。

其次牲畜被大量凍死。

古代用於耕種的牲畜價格本來就貴,在長久的極寒天氣下,牲畜連續被凍死,那麼這無疑是斷了普通百姓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