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對劉伯溫十分推崇,這裡是要肯定一點的是,劉伯溫這個人對大明確實是有貢獻的,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了軍衛法。

簡而言之,軍衛法就類似唐代的府兵制。打仗的時候打仗,安穩時則去耕田。

當時元朝尚有餘力, 元明之間分界線尚不明確,史稱九邊。軍隊如若不駐紮,元兵燒殺劫掠無人阻擋。軍隊如果駐紮,軍費開支巨大。軍衛制度的確立,不僅解決了生產問題,更為邊防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除軍衛法外,劉基提出經世致用, 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劉基認為:聖人作經以明道,非逞其文辭之美也, 非所以誇耀於後世也。學者誦其言、求其義,必有以見於行。言之無不通也,驗之於事,則俑然而背馳,揭揭然不周於宜,則雖有班、馬、楊、韓之文,其於世之輕重何如耶?

劉基說:聖人的道理到底對不對需要用實際情況來證明,倘若是華而不實,那麼文采和歷史各位大家一樣又有什麼用呢?在以儒家為正統思想的明朝,提出“經世致用”這種思想見解是非常不容易的。

並且劉伯溫也是朱標的老師,他常常的對朱標說起一個故事:山東藤縣有一位老人非常善於養蜂,他成功的秘訣在於精心管理。

他每次取蜜的時候只拿走多餘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

這樣,原來養的蜜蜂安心定居,新來的蜜蜂也願意在這裡繁殖,家道越來越興旺。後來, 他的兒子繼承家業,但對養蜂的管理卻截然不同。

夏天不管烈日暴曬,冬天任憑風雪覆蓋,甚至螻蛄,螞蟻鑽進蜂箱也不管,結果蜜蜂舉族而去,其家道也因此敗落。劉基藉此感慨“為國有民者可以鑑矣。”

體恤民情,愛民如子,不外如是。

劉基一生秉承“以道事君”的態度。劉基說:“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這裡所說的道,主要是指治國理政應該遵循的理念和原則,也包括社會正常執行必須服從的真理和規律。在皇權高於一切封建統治專制下,劉基在看待君臣關係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氣。

鳳陽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選任宰相等重大問題上,劉基都敢於在朱元璋面前直言,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張。

這樣的劉伯溫在太子朱標的心中,那絕對是相位的不二人選,為國為民, 鞠躬盡瘁,可是, 劉伯溫卻永遠都不可能成為相位的繼承人。

朱朗看著有些激動的朱標,嘴角微微含笑道:“大哥...劉先生很好,我承認,可是大哥也要想一想,這樣好的劉先生,為什麼爹爹不願意用?

洪武三年,徵虜大將軍徐達率軍大破擴廓帖木兒,爹十分的開心,決定開始按照功勳開始封賞,隨後爹爹大封功臣,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封伯者兩人,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名氣很大的劉先生居然排在了倒數第一,被封為誠意伯。

看看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的封爵,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同時“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徐達的封賞是,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

看著多風光,再看看劉先生的封賞,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跟他們兩個相比,劉先生可以說是爵位最低,俸祿最少,連徐達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當年爹爹親口說過,李善長就是蕭何,徐達就是韓信,而先生就是張良。

並且封爵第二年,就讓劉先生辭官了,還因為胡惟庸的陷害,差點連爵位也沒有了。

還是大哥你出面一直不停的為劉先生求情,劉先生才能留在朝堂之上,大哥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