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兒子,我不想上學堂(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天的凌晨十二點...朱家的男人都起來了,在一個時辰前,女人們先起來,給男人們煮了雞蛋,每人八個雞蛋帶在身上。
到了凌晨,汪大娘將朱二保給叫醒,囑咐著朱二保一定要好好的看著自己的兒子,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兒子有事。
朱二保連連的點頭,就這樣,帶上了吃的喝的之後,三輛驢車趁著月色,前面掛著一盞油燈,就直接出門了,女人們站在院門口看了很長的時間,一直等油燈看不見了,女人們才顯出了落寞的神色回了家。
朱朗等人冒著夜色開始趕路,現在出發,應該會在下午16點之前趕到應天城,不過,路上就有些急,要一直趕路,朱朗不想拖時間,還是想要儘快的將手中的白砂糖給出手。
白砂糖出手之後,朱朗再趕回來,這樣的話,可以很好的將自己擁有白砂糖的秘密藏起來。
即使應天城中白砂糖出現,也不會有人會想到當塗縣的一個名叫朱朗的人。
..............................
三輛驢車走在平坦的官道上,這是一條直接到達應天城的官道,明朝的時候,還是延續了元朝對道路的稱呼,將道路分為三種,路、道、途...!
路:能夠三輛馬車並行的地方才能被稱為路。道:兩輛馬車可以順利通行的被稱為道。途:一輛馬車能過順利經過的就叫做途。
官道基本上都是兩輛馬車可以並行,其他的還有畛(音枕)是古代對僅僅牛車能行的路的叫法,後來變為稱呼田間的小路,如畛陌等。
而那些車過不了,僅僅是牛馬能過的路則被稱為徑,到現在也基本是這個意思。
朱元璋這個皇帝對百姓是真的好,雖然他殺了太多的官,但是對待百姓,可能是因為自己曾經就是最底層的百姓,所以朱元璋感同身受。
他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修路,開築道路,各廣十仗,準古法,以六十里為一驛。
所謂的準古法就是按照秦朝時候的道路標準:道路的質量標準是:路面約10米寬;路基比兩側地面高,降雨的時候及時排水,把路面用鐵錘夯實;每隔三丈,即10米種一棵青松;皇帝出行時使用路中央三丈,兩邊開闢人行旁道;每隔十里,即5000米,修建一座亭,讓各個區段好管理,同時供信件的傳送。這個標準用在現代也非常周到靠譜。
這樣一來道路一通,所有的地方就開始互通有無,直接讓百姓的生活好了起來。
應天城一共有七條官道,在城中還有一條二十輛大車同時出行的大路,我們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朱元璋其實做到了。
並且朱元璋規定,如果官道發現低窪的地方積水,橋樑塌陷,車輛很難前行,道路旁為了美化環境的柳樹要是殘破的殘破,砍伐的砍伐...那麼就是有關部門的治理不周,那就是要被治罪的,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對官道治理的重要性。
和官道相比,一些普通道路,鄉間小道,人多時就成為道路,人少時雜草叢生,路幾乎被掩蓋,極具臨時性。而且無論男女都沒有行走位置的要求,與官道相比,交通管制更為放鬆。
那裡就會成為一些強人埋伏打劫的地方,所以走官道安全係數是很高的。
一路上無話,趙路,夏五,喬仁...都是全力的趕車,朱朗就坐在驢車上靠在朱二保的身上,朱二保則是細心的將朱朗給保護著,一點都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路途正無聊的時候,忽然,朱二保碰了碰朱朗小聲的道:“兒子...!”
“嗯...?”朱朗一個訝異,自己的老爹怎麼叫自己兒子了,一般的時候,自己的老爹都是叫自己小朗的,這一叫兒子,朱朗就感覺到了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