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嚴重,未看過劇的,別看這個。

一直聽說好看,也一直沒有時間看。前期看過兩集,又看了知乎上很多回答,就把電視劇扔那裡了。

後來盛名太大,開了個會員,用了兩天時間,1.53倍速看完了。

因為看得速度有點快,可能一些細節沒注意,請諒解。

...

首先,我一看就知道,這應該是編劇寫的書,不是作者寫的書,敘述風格非常非常偏向電視劇表演風格。而且,這部劇的作者,一定不是警察。

因為作者不是警察,所以會有一些小問題。

比如說支隊架構問題、警服全是常服等。但是,這些,我相信,作者一定是知道的。

這部劇,一定採訪過不少人,看過一些案卷,甚至也有很多一線警察做過技術指導。

聊到這,我就發現了我的一個問題。

文學創作中,我被很多東西束縛住了。

比如說《狂飆》裡的刑偵支隊設定。一個支隊長直接帶著十個兵幹活。禁毒支隊也一樣,最後找楊健的時候,也就那麼幾個人。

真正的市局刑偵支隊,肯定是有大隊編制的。一個支隊下面至少6個大隊,算起來起碼也要上百人。支隊長是副處級,怎麼也不可能讓李響當初代理支隊長,就算是趙立冬說話都不行。

但是,如果這樣的真實設定,卻一點都不好。

非常不利於展現角色,也會把劇演死。

要真是那樣的配置,這劇沒法演。因為角色就死了。

觀眾能記住的角色數量是有上限的。

如果說,這個支隊,是1支隊長、1政委、6個大隊長、6個教導員、12個副大隊長、60名刑警、60個協警的配置,觀眾就傻了。

所以,為了展現劇情,如劇中這般設定,一點毛病都沒有。

從師父到李響,到後面的幾任,甚至到安心的徒弟陸寒,都是很鮮活的人物。

再比如說,為了展現滄海桑田,劇中跨度達到了20年。20年,趙立冬、孟德海、安長林這夥人居然都沒退休。

如果說,把劇中跨度變成10年,是否更合理?也許合理,卻完全沒有了20年這種感覺。

...

以上這倆設定,讓我明白了一件事。

文學作品,為了故事性和展現力,是有必要犧牲更多的東西的。

狂飆能這麼火,人物活、故事真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