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階級,和窮人階級,在某些情況下,根本不是兩個階級,更像是兩個物種。

有些富二代,想要的東西全都有,他對於滿足的需求越來越高,有的不得不走向犯罪。年輕還好,身體激素分泌旺盛,對漂亮姑娘有著執著的追求。一旦激素開始下降,這方面需求少了,就真的麻煩了。一部分健康一點的,會追求遊戲,捨得花錢,花幾百萬,但總歸是能一定層面上得到滿足。

如果到了一定層次,對遊戲、女人等等都沒有了追求,一旦沒有強烈的禮義廉恥觀念,就很容易發展成了李浩、尚曉涵那樣。

歸根結底,還是父輩們從小就有求必應,讓他們的滿足閾值,提高到了一個遠超正常值的狀態。

在歷史上,不算夭折的,有不少皇帝只活了二三十歲。他們十歲左右,就有宮女左擁右抱,能夠迅速滿足自己的慾望,直至身體崩潰。末代皇帝溥儀,很小的時候就被無數宮女找上門,用他的話來說,躺在那裡都不用動。直至後來,無法人道。

陸令在研究中發現,處於社會同一層次的人,比如說,二十年前,能拿到所在城市中位數工資的人,和現在能拿到中位數工資的人相比,現代人的滿足閾值更高。

原因很簡單,更豐富的獲取快樂的方式,讓你提前獲得過量的快樂,以後就更加難以獲得快樂。這也是社會幸福感下降的根源之一。

有不少人沉迷二次元,喜歡蒂法等小姐姐,或者看到抖音那些無數濾鏡加成的美女,因此對現實中的姑娘沒有了興趣,或者興致不高。

為什麼打飛機對身體不好?其實本身來說,沒有什麼大礙。但是,當你每天對著的,都是極品美女,都是二次元女神,你再看到自己的老婆,就沒了興致。

年輕還好,十七八歲,激素分泌嗷嗷的,怎麼都沒事。40歲的人,你再試試?滿足閾值太高,就真的再也沒了興致。

除此之外,陸令研究很多被騙的人,都是滿足閾值太高。他們對於幾千元的工資沒有興趣,痴迷於更高的投資回報,所以才被騙。現代人進入這種騙局的,越來越多。

陸令提出了幾個主要觀點。

第一,滿足閾值會隨著時間不斷降低,但每一次被滿足,都會提高滿足閾值。

比如說,你喜歡吃肉,你今天自助餐吃得特別爽,明天再讓你來吃,你就沒有今天爽。但等一個月再來吃,就依然那麼爽。除了飲食,“小別勝新婚”也有類似的功效。

電影《甲方乙方》裡,有個尤老闆,天天龍蝦象拔蚌吃膩了,後來去了窮地方倆月,雞都吃沒了,兩眼放賊光。這就是因為有了長時間的不良環境。

這裡引出第二個觀點。

第二,越差勁的環境,降低滿足閾值的速度越快。

吃雞尤老闆就是代表性人物。同樣的,人一旦經歷嚴重打擊,或者乾脆經歷戰亂,只需要一個月,滿足閾值就能非常低。比如說把尤老闆扔到古代戰亂時期,不用多,一週過去,看到小米飯都能激動得流出眼淚。

第三,疾病和事故以及心靈洗禮,有可能降低滿足閾值。比如說你遭受了生命危險,你會更加珍惜很多事。

賭狗為什麼停不下來手?他的滿足閾值太高了,根本就滿足不了。只要贏一次,就再也看不上工資那點收入了。滿足閾值拔的太高,一時半會兒下不來。

怎麼讓賭狗停下來?只能是一次生死考驗等,有的人真的賠死了,沉下心來。也有的人被賣到外國,被警方救回來,然後金盆洗手...當然,更多的人,一輩子也停不下來。

黃和毒,也是一樣的。接觸過,就很難收手了。

第四,獨生子女的滿足閾值相對更高。

這個好理解,受寵太厲害了。所以,不要覺得找個獨生子當物件就一定好,有時候,難伺候著呢!這一點,在找物件這方面一定要注意。

如果你找的物件,是個滿足閾值很高的人,高到你難以滿足,勸你還是離開,ta是不會珍惜你的,你完全滿足不了ta。你只能在前三個月,你激素分泌旺盛的階段能扛住,後面你就扛不住了。

第五,富二代越容易被滿足,可能越沒有出息。

富二代是最麻煩的,尤其是父親那一輩富得太快、太容易的這種。這種孩子從小什麼都不缺,這就非常麻煩了。如果父輩懂得教孩子,捨得讓孩子吃苦,那就好了很多。

我們可以發現,只要是捨得讓孩子吃苦的富一代,孩子往往差不了。那些孩子要錢就給,孩子大機率是一事無成,能不闖禍,就是天大的幸運。

這一點,針對到教育孩子這方面。有句俚語:“寵子就是殺子”,一點錯沒有。現在很多教育學家,都希望對孩子的要求,能“延遲滿足”,還有的鷹派教育方式,從小讓孩子吃更多的苦。

不少西方的貴族學校,是真的挺苦的。而國內的大部分貴族學校,真的是...富二代聯盟,老師都不敢批評孩子,這種教育方式反而不那麼可取。

簡單地來說,不要過快的提高孩子的滿足閾值。

這就是涉及到了第六。

第六,未成年期間滿足閾值如果很高,成年後難以下降。

第一條說,滿足閾值會隨著時間增長而下降,但未成年期間很容易定型。比如說溥儀,為啥成年後不能人道,因為未成年期間完了、定型了,可能就真的完了。

如果翻開中國歷史,會發現,幾乎每個皇帝,都有龍陽之好。

為啥?和前文說的類似,主要是滿足閾值太高了,女的接觸也太多了,需要新鮮感。

說到這裡,必須說第七。

第七,新鮮感是刺激滿足的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