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驚人之言(第2/2頁)
章節報錯
殿中群臣有人說點頭,有人搖頭,但卻沒人先開口。
看到群臣這等樣子,朱雄英心中知道,沒人先開口,是因為大家都不想無故的得罪李善長。再者說,誰家都有三親六故,他們心中,也並未認為這是何等的大事。
朱元璋揹著的手,又用力攥了攥。然後回身,欲坐回龍椅上。
但轉身之時,忽然見朱雄英正若有所思,心中一動,開口道,“大孫,你來說說,韓國公該不該罰!”
話音落下,群臣驚愕。
皇太孫雖然身份貴重,但畢竟是個八歲的孩子,他知道什麼?
就連朱標也緊張起來,生怕朱雄英在這個場合說錯話。
“皇爺爺,孫兒以為,有錯就該罰!”朱雄英站起身,走到朱元璋身邊,用力的大聲說道,“且不說李存義是不是他的弟弟,就因為是他舉薦的,他就應該受罰!”
說著,朱雄英看向群臣,繼續大聲道,“官員之中,素來有引薦的傳統。按理說為國舉才是好事,可諸位愛卿想必心裡也清楚。古往今來,能真正一心為國舉才的舉動,有多少?”
“孤雖年幼,但前幾日在大學堂聽翰林學士講史時說過。前朝趙宋時,黨爭此起彼伏,蓋因大臣們相互舉薦的,要麼是自己的門生,要麼是同鄉,都是他們的自己人。。”
“還有一些大臣,把舉薦官員當成了斂財的法子!”
“當然,孤不是說本朝官員大臣亦是如此,可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被舉薦人身登高位,自然會對提拔他的人感激涕零,如此一來,沒有黨爭才怪!”
朱雄英一開口,朱元璋眼睛一亮,而群臣則是目瞪口呆。
因為皇太孫這個調子,定得實在太高。李存義說破天不過是翫忽職守的罪過,最多是免官罷職。可皇太孫一上來,直接拔到了黨爭的高度。
李善長更為惶恐,直接跪地道,“陛下,臣絕沒有結黨之心!”
“韓國公不必如此!”朱雄英在朱元璋眼神的鼓勵下,繼續開口,“孤說的不是你,只是因為應天府不許百姓告狀,而聯想到此處。”
“孤所說的,不過是四個字,防微杜漸!”
“舉薦是好事,但若舉薦之人德行不端,從而做了錯事,那舉薦他的人,也應該收到責罰!”朱雄英繼續道,“此乃官員追責,試想一下,數十年之後,我大明國運昇平,繁花似錦之時。官員舉薦,會不會如前宋一般,成為某種官場規則,誰也不知!”
“但現在定下這種調子,若被舉薦人有錯,舉薦提拔之人也有連帶責任。那想必,可以防患於未然。起碼,舉薦之前,都會深思熟慮。更不會把舉薦官員這等事,弄成手段!”
“完了,這將來又是個不好伺候的!”
群臣心中驚濤駭浪一般,八歲的孩子,能從官員的翫忽職守,聯想到黨爭,再想到舉薦官員的弊端,簡直聞所未聞。
而且,八歲的皇太孫說話時毫不怯場。更可怕的,是他這種敏銳的洞察力。還有說話時,不容旁人辯駁,直指人心的霸氣。
有人偷偷抬頭,朱雄英小小的身影在前,皇帝的身影在後,漸漸的這一老一少,竟然似乎在視線中,重疊在一起。
“這種問責,也是一種監督,對事不是對人!”朱雄英繼續說道,“孤以為,從此次事起,當實行問責。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朱雄英身邊,彎腰看著他,笑道,“你說這個法兒有些連坐的意思,那咱問你,若是官員們都因為害怕問責,不給朝廷舉薦賢才了,那豈不是因小失大?”
朱雄英笑笑,眼神格外堅毅,“*******,*******!人有私心,自然趨避厲害,明哲保身。但若無私心,全然公心,又怎麼會把個人得失放在國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