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棒打劉豹(第1/4頁)
章節報錯
漢人現階段對於恭順的外族非常禮遇,哪怕這個外族之前禍亂過大漢,只要他們肯改正,大漢就願意重新接納他們,並待之甚厚。
這種“嚴以律善,寬以待惡”思想,也是佛家的主要要義,後來被髮揚光大――即一個人如果在連續救了九十九個人之後,突然對第一百個人見死不救,這種行為是不能被世人容忍的,萬民唾棄。
而一個人如果在連續殺了九十九個人之後,突然良心發現救了一個人,他就會被奉為典型,所有人稱頌。
簡而言之,由儒家思想主導的大漢此時對待外族的標準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這些外族曾經劫掠過多少漢人,殺過多少漢人,只要他們現在口頭表態願意服從大漢,那就是好同志,天朝大國就不會再和他們計較以前那些小事。
這種思想甚至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馬謖是極力反對這種思想的,他是個較真的人,一直秉持著一碼歸一碼,善惡分開算的原則。倘若有一個人在殺了九十九次人之後忽然對第一百個將死之人施以援手,馬謖會讓人大力褒獎這個人的這次善舉,把他吹上天……
然後把他的腦袋砍了。
以償還他之前的九十九次惡行。
正因如此,當得知於夫羅有意帶著南匈奴騎兵前來關中相助時,馬謖欣然同意,但同時也將於夫羅此前為禍河東及大漢的所有惡行,一筆筆記得清清楚楚。
如果惡可以用善來抵消,那還要法律幹什麼?
長安城,校尉府。
兩老兩少對席而坐。
馬謖跪坐在蔡邕身邊,眯著眼,瞅著對面那個個頭比他小很多的劉豹,眼神裡透著不善。
就特麼你特麼叫劉豹是吧...
我等你很久了!
哼哼哼...小子,咱們走著瞧!
馬謖正暗暗發狠,蔡邕一把抓著他的手,將他拽回來,直到馬謖將目光投向於夫羅,蔡邕這才笑著摸了摸他的頭,然後看向了於夫羅,說道:“這是老夫的義子謖,字幼常....”
於夫羅笑了笑,“久聞其名,如雷貫耳,果然是少年英雄。”
馬謖打量著面前這個粗礦的胡人大叔…準確來說是老頭――於夫羅看起來很是蒼老,鬚髮皆白,臉上的皺紋溝壑縱橫。不由得感慨:這人真的只有四十三歲嗎?看起來比六十歲的義父都老。
“幼常,快見過於夫羅將軍。”
馬謖傲然拱了拱手,沒有吭聲,以平視的目光看著於夫羅,你帶兵相助又怎麼了?即使沒有你,我一樣可以打敗馬騰!
“豎子,不可對於夫羅將軍無禮!”
蔡邕看到馬謖那天老大地老二他老三的模樣,便斥責了他一句,無奈的看著於夫羅,“豎子年幼,是年才十歲,失禮之處,還請將軍勿要見怪...”
“十歲??十歲???”
吃啥長大的?
於夫羅瞪大了雙眼,急忙站起身來,居高臨下打量著比成年人塊頭還大一些的馬謖,聲音都有些變了,“蔡公,您說他十歲?”
“正是。”
“哎呀,天賦異稟啊..”
馬謖受不了被人俯視的感覺,當即站起身來,以身高優勢俯視回去,平靜的望著於夫羅。
現在的他身高八尺有餘,是整間屋子裡最高的人。
“令公子如此神異,蔡公真是教導有方啊...”於夫羅看了一眼仍舊是小孩子模樣的劉豹,心裡著實羨慕的不行。
看看別人家的兒子,八歲就能殺董卓,九歲就能驅呂布,十歲就能鬥馬騰……
再看看自己的兒子,真是一言難盡。
“呵呵,過獎過獎...來,於夫羅將軍請坐下說話。”
蔡邕笑吟吟的捋著鬍鬚,等於夫羅重新坐下來後,打量著馬謖的模樣,不由得在心裡感慨:這個兒子實在是太能幹了,自古以來就沒出現過像他這麼優秀的少年,如果他要是不欺負他阿姐的話,那該多好啊。
“蔡公,我這次來的目的想必您已經知道了,社稷危難,人人有責,我於夫羅曾經作為大漢的平叛將軍,有義務幫助朝廷驅逐西涼叛軍.....只不過,我部落除了兩萬多騎兵,還有數萬族人,現在還沒有容身之所...”
“這個....”
蔡邕皺起眉頭,不自覺看向馬謖,他知道自己的軍事能力不太行,這種事肯定要先問一問馬謖的意見,再做決定方為穩妥。不過現在當著外人的面,他也不好徵求馬謖的意見,只好硬著頭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