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抽絲剝繭(第1/2頁)
章節報錯
盤點完季漢基本盤,馬謖轉而思量起季漢的繼承人選。雖然劉禪看上去還能活三四十年,但身為大將軍,他有必要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劉禪目前只有三個兒子,即太子劉璿(224年生)、次子劉瑤、三子劉琮。
劉璿生於建興二年(224年),是年十三歲,季漢一統天下後被立為太子;
劉瑤生於建興三年,十二歲,目前尚未被封王,按照大漢皇室慣例,十五歲才會被封王;
劉琮生於建興七年,現年八歲,距離封王還早。
至於四子劉瓚、五子劉諶、六子劉恂,目前都還沒出生。
在馬謖已知的歷史中,劉璿會在太子之位上蹉跎三十年,直到死都沒能摘下太子的帽子。若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劉璿至少要當四十年太子,才有機會熬走劉禪。
劉禪所有的兒子裡,劉璿是最合格的君主繼承人,他為人和善,個性敦厚,當太子當了幾十年也不鬧騰,就規規矩矩等候自然接班。這樣的人如果在盛世做皇帝,無疑會是一個天下人都愛戴的君主。
但要說道最適合成為亂世繼承人的,那恐怕就非北地王劉諶莫屬了。
其實兩漢加季漢的所有劉姓皇帝,包括漢獻帝劉協,大多都比較爭氣的(桓靈二帝除外),整體質量也比其他任何一個朝代的皇帝質量都高出許多,不然也不會有四百多年強漢帝國。
“姓劉的當皇帝靠譜”是這個時代天下人所公認的事情,這也是劉備白手起家最終能夠登上帝位的助力之一。
基於這個考量,馬謖忽然有些擔心司馬懿不會造反。
畢竟,篡位曹魏的和篡位劉漢的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說篡魏的難度是90,那麼篡漢的難度就是900。
原時空裡,司馬師篡魏時用的理由是“效仿曹丕篡漢故事,替漢家報仇”,這個理由多多少少也佔了一點大義,博取到一些共鳴。如果司馬氏篡的是劉漢江山,那就不會這麼容易。
古往今來,試圖篡漢者共有五人,分別是王莽、董卓、袁術、曹操、曹丕。
王莽篡漢,天下群起而攻之、最終被噶了腦袋;
董卓要篡漢,天下群起而攻之,最終被點了天燈;
袁術要代漢,瞬間眾叛親離,最終嘔血而死。
曹操正是看到了這三人的下場,經過25年的籌謀及封公和封王兩次試探後,最終息了篡位的心思。
曹操是非常非常想要篡漢的,但是,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在發現篡漢自立的時機並不成熟後,曹操並沒有停止了篡漢的步伐,準確來說,他停止了自己的篡漢步伐,但加快了幫助兒子曹丕篡漢的步伐。
這個加速器就是曹操的三個女兒,他把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劉協。
雖然曹操的三個女兒最終都成了劉協的護身符,保佑他一生平安,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三個女兒何嘗不是侵蝕漢室的催命符。
因為將三個女兒都嫁給劉協之後,曹家和劉家就被深度捆綁在一起,曹操是漢獻帝劉協的三重岳父,曹丕是劉協的妹夫兼姐夫。
無論禪位與否,天下江山最終還是在同一家人手裡,這便是曹操給曹丕篡位創造的最大便利。
若天命在我,我願為周文王――這便是曹操的心聲。
周文王佔有天下三分之二而以臣事商,與曹操佔有天下三分之二而以臣事漢何其相似。周文王下面是是誰?是消滅殷商,興周八百年的周武王。曹操以此代喻表明心跡,其意不言自明。
所以,曹丕篡漢的時候,天下間幾乎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這些贊成的人裡,甚至還包括蜀漢高層。因為如果劉協還是皇帝的話,蜀漢的正統性就會一直受到質疑,而劉協的帝位一旦被篡,那麼劉備也就有了取而代之為正統的可能。
當然,心裡不反對,不代表嘴上不反對。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的基本修養就是心中竊喜,嘴上狠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