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1/2頁)
章節報錯
“可是……如果就這樣打殺了他,解氣倒是解氣了,那幕後黑手豈不是再也找不到了嗎?”
“以屬下觀之,此事王平、楊儀為最底層,費禕在其上,譙周又在費禕之上。王平楊儀不知費禕之上為何人,費禕不知譙周之上為何人,既然如此,何不暫且留那譙周一命,以引蛇出洞。”
“唔,你說的似乎有些道理。”馬謖點點頭,“但譙周現在明顯是豁出去了,他的口供可信度極低啊。”
馬謖實在是不想再被譙周這個有一千個心眼的傢伙再次侮辱智商了。
這也是個問題……麴尚皺眉思索著,跟在馬謖身後出了天牢,準備上車離去的時候,他眼神忽然一亮,“大將軍,有了。”
“楊儀曾身為相府長史,費禕更是身為戶部尚書,而譙周是蜀漢文人之首,更是天子近臣。這幕後之人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蜀地官員,二是其地位必然要高出這些人,二是長期身局朝堂,有著龐大的人脈,不然斷然無法驅動這些人為他所用。”
聞言,馬謖沒好氣瞥了麴尚一眼,“你在質疑本大將軍的智力?”
這樣簡單的客觀條件,馬謖怎麼可能不知道?
屬實是分析來分析去,沒人了啊。
就說這滿足後兩個條件的蜀地官員,攏共就只有向朗、諸葛亮,以及他這個大將軍。
向朗和前身馬謖的關係,那可是比他和諸葛亮還要好一些的,這是個純粹的自己人,不可能是幕後黑手,更別說向朗的兒子向寵把持著廷尉之職,完全是一個指哪打哪的小弟。
諸葛亮就更不可能了。
難道幕後兇手是我自己?
馬謖臉色不善的瞅著麴尚,思索著是不是該換一個狗頭軍師了。後者這自詡為姜子牙、郭嘉、諸葛亮三合一的腦袋瓜,屬實是有點愚鈍了。
這種眼神把麴尚嚇了一跳,頓時不敢再賣關子,直奔主題道:“大將軍,屬下的意思是說,有沒有可能是之前身局高位,現在退隱二線,但依然在朝中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蜀地官員。”
臥槽!
倒是沒想到這一點。
麴尚的話猶如一道閃電劃過夜空,瞬間驅散了馬謖的迷惘。
沒錯,這樣的人選還還真有兩個!
李嚴和劉琰!
先說李嚴,自從建興元年(223年)起,李嚴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蜀漢託孤重臣,蜀軍第三次北伐時,李嚴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進言劉禪,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中斷北伐。第五次北伐因運糧不力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
李嚴被罷官後,諸葛亮表李豐為江州都督,居朝為官,位居蔣琬之下,蜀漢一統天下後,百官皆升,李豐也被遷為京兆尹,主管長安府諸事,其父李嚴隨行。
再說劉琰,劉琰從劉備在豫州時(200年)便開始追隨,是一個此諸葛亮資歷還要老的舊臣。劉備取得益州後,劉琰受任固陵郡太守。後主劉禪繼位,劉琰受封都鄉侯,升任後將軍兼任衛尉、中軍師,再升任車騎將軍,成為蜀漢繼諸葛亮和李嚴之後的第三號人物。
劉琰有名士風流,擅長談論,深得劉備厚待;官居高位卻不參與政事,只領一千兵馬作為監軍,隨諸葛亮北伐。劉琰為人偏執好鬥,最終因在五丈原得罪了魏延,而被諸葛亮當面斥責,遣送回成都,但官職沒變。
不過,劉琰受此譴責後,一直疑神疑鬼,舉止失常,不久之後便被劉禪免去車騎將軍之職。
這樣一來,劉琰就幸運的避免了那場殺身之禍。
【原時空建興十二年(234年),劉琰因懷疑入宮月餘向太后祝賀新春的妻子胡氏與後主劉禪有染,對妻子施以私刑並逐出家門。胡氏因此上告劉琰,劉琰被下獄並棄市而死。】
正因如此,劉琰現在活得好好的,季漢一統天下後(235年),劉禪大赦天下,重新啟用了很多舊臣。劉琰也被重新任為太常,也就是負責祭祀的官員,職從三品,位列九卿之一,算得上是朝中重臣。
會是誰呢?
馬謖展開頭腦風暴,分析起來。
很顯然,幕後之人是劉琰的可能性很小,這傢伙是個花瓶,沒什麼腦子,膽子也小,手裡也沒實權,根本不符合老銀幣的人設。
那麼,用排除法的話,這個幕後之人,就很有可能就是有前科的李嚴了。
李嚴有著巨大的名望,還當了近十年託孤大臣,在朝中經營多年,人脈是肯定夠用的,再加上他兒子李豐至今仍在朝堂為官,具備串聯譙周、費禕的條件。
想到這裡,馬謖和麴尚對望一眼,不約而同吐出兩個字,“李嚴!”
麴尚搶著說道:“大將軍,李嚴可不能硬抓啊。”
李嚴是前託孤大臣,有著崇高的名望,其子更是身居京兆尹之職,大將軍權力再大,在沒證據的前提下,也不能隨意將李嚴抓進大牢中吊著拷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