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了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諸葛亮終於再次回到了季漢的都城長安。

但被卡在了東門之外。

一輛輛馬車和人頭攢動的老百姓全都擁擠在城門外,排隊等候放行,孩童的哭鬧聲和牛馬的嘶鳴聲嘈雜一片,負責警戒治安的城門衛將手裡的長槍交錯橫起,一邊阻止著試圖衝擊城門的百姓,一邊努力地讓這一團混亂的局面變得有秩序一些。

“丞相,城中人口忽然多了很多啊?”趙雲訝然的看著水洩不通的城門口,對諸葛亮道。

諸葛亮微微頜首,端坐在車廂裡,閉著眼睛,聽著周圍喧鬧的聲音,若有所思地晃著鵝毛大扇――身體轉好之後,他又將戒了幾年的扇子給拿了起來。

重操舊扇。

在他隱居臥龍崗將養的一年裡、朝廷發生了許多事。三路遠征軍齊出,糧草的運輸、各地官員的洗牌、北境內遷胡人的安置、以及朝堂百官與大將軍馬謖的磨合和交鋒,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大事。

僅僅是長安城此時的人口,粗略估計不下五十萬。

擱在以前,諸葛亮都不敢保證自己能管理一個人口如此之多的城市。

但馬謖似乎很輕鬆的就協調好了,

諸葛亮將馬謖的施政方針總結了一下,就是放權,放權,再放權。

把能放的權力都放出去。

事情都交給下屬去辦,他這個大將軍只需要管好下屬就行了,下屬倘若辦不好,那就撤換,撤下來的官員永不錄用。

這種機制,不但大大提高了各部官員們的積極性,還讓官員們辦事效率提高了許多。

就是朝堂局勢有點失控。

這也是最令諸葛亮掛心的。他在想自己究竟要不要插一腳,讓朝堂局勢迅速回歸正常;還是袖手旁觀,任由馬謖自行折騰,自行與百官磨合……

沉吟良久,堆積在城門口的百姓逐漸稀少起來,馬車開始緩緩啟動。

權衡不決,諸葛亮轉而思索起刺殺事件。

這一次刺殺事件雖然沒有成功,卻也給馬謖敲響了警鐘,不知道他有沒有意識到,朝堂不比軍旅,能夠讓袞袞諸公和陛下都心服口服的,不是強武,而是德操。

王平的死確實令人遺憾,朝野對此也有相當大的議論,雖說王平對蜀漢並無甚功勳,只是有一點苦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老實人,竟然選擇鋌而走險,以極端的方式討回公道。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但事情並沒有因王平的死而畫上句號,反而越演愈烈,馬謖反手流放楊儀和費禕的操作,充滿了不講理的霸道作風。

諸葛亮甚至可以預見馬謖將會面臨何種程度的政治困境。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楊儀、費禕,同時對二人表示聲援,文武百官必然會更加團結一致的對抗馬謖。

而對抗就意味著內耗,意味著分裂。

想著這些事,諸葛亮憂心忡忡的驅車透過東門,進入長安城。回到相府後,他顧不得休息一下,徑直走到書房,習慣性地看了一眼空蕩蕩案几,一時有些怔住。

分府以前,只要他在府上,書房案几上必定每天都擺滿了各地送來的公文。,

分府之後,這些累人的公務都已盡歸於內府,軍務盡歸於大將軍府,他這個丞相成了最清閒的人。

諸葛亮緩緩坐在書房裡的案几旁,望著窗外逐漸飄落起來的雪花,忽然覺得,就這樣靜觀其變其實也挺好的。

他橫插一手雖然確實可以瞬間壓下所有問題,但也意味著這些問題被押後了,早晚還是會爆發出來。

與其如此,還不如讓馬謖自行摸索如何管理好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