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諸葛亮:大魏將亡?(第1/2頁)
章節報錯
長安不愧是一座充滿了王者之氣的城池,堅固如鐵。
之所以如此堅固,是因為長安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自古以來,便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
長安位於關中平原的東部核心區域,而關中平原的四周則是群山環繞,正東方向與關東之間山川阻隔,秦嶺與中條山南北拱衛所形成的狹窄的崤函通道,僅有潼關可過,而潼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下第一雄關!
東北方向與幷州隔著湍急的黃河,正北方向有綿延起伏的黃土高原,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南面與益州之間橫臥著八百里秦嶺,難以跨越;
正西方與隴右西涼地區也隔著層層疊疊的隴山山脈,僅有千里隴山大道可以通行。
超然的地理優勢再加上巍峨高聳的城牆,就組成了長安堅固如鐵的內外防線。
自秦以來,能夠攻破長安佔據關中的敵人大多都來自東面,這也是歷史上外部勢力攻取長安的主流方式,也是最簡單粗暴的。
從關東出發拿下洛陽後攻取潼關,兵臨長安的有;東漢劉秀滅赤眉、東晉劉裕滅後秦、安祿山,黃巢攻打李唐,無一不是走的這條路線。
除了潼關,從河東攻取長安是另外一條捷徑,河東自古就是“通衢之地”,有“盛世糧倉,亂世強藩”之稱。
軍隊從河東出發渡過蒲坂渡口,再渡過洛河和渭水,便可奪取長安。
首創這條路線的是唐高祖李淵,從太原出發,經由河東攻破長安建立唐朝。之後金國擊敗南宋,明朝和清朝攻佔關中都是從洛陽和河東兩路出兵,從此使關中兩面受敵,既要防備來自洛陽方向的正面攻擊,又要提防來自河東渡河部隊的側面打擊,最終自顧不暇而城破。
但是,現在這條路線是行不通的。關東之地盡屬魏國,魏國在河東和洛陽兩地都佈置了重兵。
除此兩條路外,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其他冷門路線攻取過長安的,只有一個人辦到了。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由南陽盆地出發斜上西北攻取武關,然後在平原上消滅秦軍主力,拿下長安。還是在公元206年,劉邦從漢中出兵長安,橫掃三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正是發生在這次戰爭中。
劉邦之外,其他方向便再沒有成功攻取過關中及長安的案例。諸葛亮此前北伐一直功敗垂成,就是因為長安之險固,非常人可下。
當然,再險要的都城,也有被攻破的時候,長安也不例外!
很快,兩個時辰過去,天色漸晚。營外諸將陸陸續續散去,趙雲還依舊守候在外。
馬謖走出營帳,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
“幼常,如何?可有破城秒策?”
馬謖點了點頭。
他整整模擬了三十七次,又結合自己已知的歷史戰例,總算是堪堪找到了兩個攻破長安的正常方法,或者說滅亡魏國的辦法。
第一個方法是耗,只要把司馬懿的十萬大軍悍死在這裡,魏國用來抵擋北境五胡和公孫淵的兵馬就只有七萬人,這點人馬無論如何也擋不住五胡加公孫淵的四十萬兵馬。
只要蜀軍在長安和司馬懿一直僵持下去,魏國早晚必亡!
第二個辦法是偷襲。
因為魏國大軍悉數派往周邊抵抗眾多強敵的緣故,洛陽此刻僅有三萬中軍拱衛――這與原時空裡鄧艾兩萬兵馬偷襲成都時的情況一模一樣。當時姜維數萬大軍被牽制在劍閣,成都也是隻有三萬中軍,本來蜀漢不至於滅國的,但在綿竹一戰中,諸葛瞻指揮失誤,兩萬蜀軍全軍覆沒,蜀漢也因此而亡。
可以說,魏國之所以能夠滅蜀,三路齊出的戰術功不可沒,一路絆住姜維,一路騷擾兼截斷姜維歸路,另一路則實施偷襲戰。在這種攻勢下,姜維除非有分身之法,否則斷然難以抵擋住魏國的攻勢。
自從蜀漢北伐以來,馬謖一直使用的就是魏滅蜀之戰的精髓――即用諸葛亮牽制住司馬懿,他則帶著大軍去打司馬懿兼顧不到的地方。
現在,馬謖打算再使用一次這個戰略。
偷襲洛陽!
生擒曹叡!
一戰滅亡曹魏!
路線他都已經規劃好了,順渭水漂流而下,一日間便可飛越長安至洛陽間的七百里距離,抵達達洛陽城北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進皇宮,生擒曹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