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為了大魏邊境的安寧(第1/3頁)
章節報錯
通常,使用這種計策的最大困難來自於士兵。人們都會擔憂被派去誘敵深入的部隊,一定會全軍覆沒。
因此,想要用此計,需要先說服士兵,給他們統一思想,告訴他們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派去誘敵深入的部隊,如果都被敵人殺光了,敵人還怎麼被誘入預設的埋伏圈?
誘敵深入的部隊就像釣魚時所用的魚餌,既要讓“魚兒”覺得自己有吞食魚餌的機會,又不能讓魚餌全部被魚兒吃進嘴裡。要達成這種效果,誘敵深入的部隊需要做到幾點:一、高機動性、且戰且退;二、演技線上,撤退時陣型旗幟亂而不炸,既不能讓敵人察覺到自己中計,也不能真的把佯敗變成了真敗。
坦白來說,誘敵深入是一門高超的戰爭藝術,極其考驗將領和士兵的素質。負責誘敵深入的將領,如同穩坐岸邊的釣者,親歷其中卻又超然物外,需要具備非凡的膽識和超越常人的耐心。在誘敵深入的過程中,部隊確實會有傷亡,但並不會全軍覆沒。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高官厚祿的封賞,士兵門自然願意去充當“魚餌”了。
誘敵深入這種戰術,通常只有在交戰雙方的實力相近。或進攻一方擁有人數上的優勢時,由弱勢一方,即處於防守的一方發起,效果方為最佳。
誘敵深入的戰術精髓是:將優勢敵人引誘到事先佈置好的埋伏圈,防守一方利用己方有利條件,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
由此可見,誘敵深入是一種上乘的以弱勝強戰術。
要說歷史中誘敵深入的經典戰例,非馬陵之戰莫屬。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強盛,雖然魏軍在桂陵之戰中遭受重創,但魏國憑藉多年變法打下的基礎,很快扭轉了不利局面。實力有所恢復的魏國,決定實施報復。
公元前344年,魏國召集十二個諸侯國在逢澤會盟,期望藉助此次會盟提高聲望的同時,也讓魏惠王成為一眾諸侯國的盟主。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以韓國國君未參加會盟為由,派大將襄疵率軍攻打韓國。雖然韓國拼死抵抗,但依然不是實力強大的魏軍對手,韓國被迫向同樣未參加會盟的齊國求援。
齊威王眼見韓魏鏖戰日久,想要從中討些便宜{齊國不想魏國做大),當即任命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率齊國大軍支援韓國。
當時孫臏認為貿然支援韓國,齊軍不一定能戰勝擁有魏武卒的強大魏軍,因此田盼、孫臏商議後決定,不讓齊軍前往韓國與魏軍正面對抗,而是讓齊軍繞道直撲魏國都成大梁,行圍魏救趙之法。
魏軍知曉後院起火的情況後,趕忙回師救援大梁。魏惠王眼見齊國再次和自己作對,當即惱羞成怒,令太子申、龐涓率領回師救援大梁的魏軍前去攻打齊軍。
戰爭初期,魏軍佔盡優勢{剛剛擊敗韓軍,士氣高昂},而齊軍處於客場作戰,人生地不熟的不利局面。面對不利於己方的局勢,孫臏再次向田盼提出新的策略:減灶誘敵、設伏殲敵。
連戰連勝的龐涓果然中計,他命令魏軍步兵和輜重營隨後跟來,親率輕騎魏武卒晝夜尾追齊國大軍。
魏軍到達馬陵時,龐涓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孫臏預設的伏擊圈。因見到路旁大樹上孫臏留下的羞辱文字後,才知中計,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埋伏圈外萬餘齊國弓箭手,開始射殺魏軍兵卒。眼見魏軍潰敗在即,龐涓遂拔劍自刎。
馬陵之戰是歷史中誘敵深入的經典戰例。孫臏將被動化為主動,透過製造假象讓龐涓輕敵冒進,做出錯誤判斷,最終以弱勝強。
也許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龐涓也是頂級名將(否則魏軍當時也不會打遍天下無敵手),孫臏用減灶之法誘敵、難道龐涓就看不出來嗎?
真正的答案是:龐涓看不出來。
因為在誘敵深入的同時,孫臏還派了一支偏師前去攻打大梁臨近的陪都重鎮(龐涓家眷所在的城池}。這支偏師得到的將令是,只許敗不許勝。正是這支潰敗的偏師,才讓孫臏的減灶之法顯得合理(士兵被派到別的地方去了)。才讓龐涓沒有識破孫臏減灶誘敵設伏之計,最後戰敗自刎。
為了達成最終誘敵深入的目的,孫臏在這一系列戰爭中總共用了三個計策,圍魏救趙,分兵惑敵,誘敵深入。
圍魏救趙粉碎了魏國吞併韓國的戰略,令其疲於奔命,一無所獲,埋下失敗的誘因――將因怒而興兵;分兵惑敵向魏軍展示了自己的虛弱,為接下來的減灶之計創造了條件。
簡而言之,誘敵深入是根據目前形勢所順其自然而產生的計策。
單論今日魏國與鮮卑之間的態勢,從高屋建瓴的方面來說,這叫做勢,在損失了三萬多騎兵後,柯比能的勢頭由盛轉衰了。
從通俗易懂的方面來說,就是柯比能在此戰中損失慘重,雖勝猶敗。這符合誘敵深入的基本條件――即鮮卑大軍現在很虛弱,大魏只要來攻,勝率就會很高。
馬謖給柯比能獻上的策略是;令目前還在羅川口中的三萬多鮮卑騎兵分為兩路,其中數千人作為疑兵,前去包抄魏軍的後路,佯攻太原,許敗不許勝。而另外的三萬騎兵則繞道而回,預先在漠南的石城設下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