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到陸遜來信的時候,馬謖正在盤點交州的基本盤,交州如今已有三萬新兵和三千老卒,新兵也都已具備了初步戰鬥力。

看罷信件,得知陸遜有意南投,馬謖先是大喜,又迅速皺起眉頭,思索起此舉(陸遜來投)的利弊。

原本,馬陸聯姻的初衷只是想拉攏陸家,同時讓孫權猜忌陸遜,進而棄用陸遜,使東吳自斷一臂,但這個拉攏陸家並不包括“招攬陸遜”。

換而言之,陸遜這個人,其實並不在馬謖的未來計劃之中。

而且,陸遜也絕非折衝之臣。

單就陸遜南下這件事來看,短時間內利大於弊。陸遜的離開意味著東吳失去了僅有的一位與司馬懿、諸葛亮同級別的統帥。相應的,敵對勢力就多出了一位頂級統帥。

此消彼長,東吳想不亡都難。

長遠來看,此舉弊大於利。陸遜一直以來的理想就是坐擁江東,與曹魏分庭抗禮,二分天下。再加上陸家在江東門閥中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一但馬謖在陸遜的幫助下擊敗孫權,全據江南江東。那陸家必然乘機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這是馬謖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陸遜的軍事能力可要比孫權優秀太多。

但現在,局勢驟然演變到這個地步,馬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硬著頭皮硬上了。

不過,在派人接應陸遜南下之前,他還得再搞出點大動作,引開孫權的注意力。

如此方好行事。

馬謖轉而思索起自己前世看過的《吳大帝孫權年紀》,翻出孫權這幾年進行的或即將進行的軍事行動,以期從中尋找出可以下手的節點。

【黃龍三年(公元231)二月,武陵郡蠻族發生叛亂,孫權授潘浚以假節,領兵五萬前去鎮壓武陵蠻。】

【嘉禾一年(公元232年),吳魏爭奪遼東。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稱臣。】

【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公孫淵反覆無常和東吳翻臉,孫權欲從海路北征遼東,被群臣勸阻,於是改為討伐曹魏合肥等地,均無功而返。】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五月,孫權派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孫權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最終再次無功而返。

六月,廬陵人李桓、羅厲,領導當地農民舉行起義,反抗孫吳的殘酷統治。

八月,豫章郡的山越叛亂,孫權派諸葛恪率軍前往討伐。

十一月,潘浚掃平武陵蠻夷,孫權復曲阿為雲陽,丹徒為武進。】

【嘉禾四年(235年)八月,廬陵起義失敗,李桓、羅厲被俘。】

……

綜上可以看出,孫權治下各地區最近幾年都不平靜,除交州之亂外,近期在吳國境內發生的戰爭一共有三起,一是武陵蠻,二是李桓、羅厲領導的起義軍;三是豫章郡的山越之亂。

武陵蠻之亂如原時空一樣,在去年二月就轟轟烈烈的發生了,孫權得知此事後,授太常潘浚以假節,領兵五萬前去鎮壓。

武陵郡位於交州北端,與榆林郡接壤,境內面積廣大而多山,這一帶有許多的蠻人生活,被統稱為五溪蠻,武陵蠻便是五溪蠻中比較大的一支。

潘浚討伐武陵蠻前後共花費了四年,從黃龍三年(231)二月出徵,到黃龍六年(234)十一月班師回朝,這四年間,經歷了多少曲折,只有潘浚知道。

但可以確定的是,五溪蠻不好對付。

想來也是,東吳政權迄今已在江南存續了三十二年,期間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轄區內的漢人不斷南遷,擠壓各蠻族、百越人的地盤。為了挖掘政權潛力和加強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原本被各種蠻族佔據的深山老林也被孫權重視起來,這就不單單要求蠻族部落名義上服從統治這麼簡單,而是要把他們真正納入東吳的管理體系和百姓體系之中,不再任由他們聚嘯山林,自稱為王。

如此一來,蠻吳之戰便在所難免。

眼下,武陵蠻與東吳的戰爭正在持續開打;李桓、羅厲的起義軍還沒有打出旗號;豫章郡的山越之亂也還沒有開始。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馬謖開動高達90的智力,很快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即差人喊來陸凱,對其殷殷囑咐了一番。

四大部將聞召而來,候在一旁。

少頃,陸凱笑眯眯的對四大部將點了點頭,揹著手,邁著方步走出門,差人去尋訪李桓、羅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