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瞥了何弘一眼,微笑著問:“何偏將可有高論?”

何弘一愣,有些尷尬地說道:“太守莫不是在取笑末將,末將一介武夫,雖識得幾個字,卻是萬萬不通謀略的。”

馬謖揹著手走到他很前,道:“我聽聞江東以前有個將領呂蒙,一開始也是不識幾個字,不喜讀書,後來經人勸了幾次,這個呂蒙就開始用功讀書,沒過幾年便脫胎換骨,做了三軍統帥,並謀劃了一個完美的背刺計劃,奪下荊州,斬殺名將關羽。”

“你知道呂蒙是如何背刺關羽,整個過程中一共用了幾個計策嗎?”

“知……知道。”何弘尷尬地低下頭,心裡頭直犯嘀咕:莫非太守他已經看出了我存有不軌意圖?看來我得小心應對了。

蜀吳荊州之戰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一邊倒,威震華夏的關羽在整個過程中竟然毫無還手之力,猶如一個手無寸鐵的孩童,被呂蒙這個手持利刃的巨人吊打。

彷彿在一夜之間,戰局急轉直下,關羽速敗被殺。

但實際上的過程並不是如此。

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吳蜀聯盟重要推手魯肅去世後,孫劉聯盟關係面臨破裂的危機――因為之前劉備是被迫割讓三郡的,隨著劉備在漢中之戰的勝利,其地盤勢力極速膨脹,甚至超越吳國。

這時的孫權還算清醒,為免劉備轉過頭來找他算賬,奪回三郡,孫權主動提出要與關羽結親,希望為兒子孫登迎娶關羽之女。若此事得成,關羽之女日後有可能成為東吳的皇后,而關氏家族也將身兼蜀漢重臣與東吳外戚的雙重身份,成為兩國關係的紐帶。

孫權此舉,一是在離間劉備與關羽,二是試探蜀國君臣對吳國的態度,並依此來判斷,劉備接下來會不會對東吳動手。

然而關羽不知道是隻看透了第一層,沒看透第二層,還是心高氣傲,竟斷然拒絕了孫權的結親請求,且言辭無禮。這不僅讓孫權顏面盡失,也讓孫權意識到如果不先下手,蜀吳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兩國關係至此出現了不可修復的裂痕。

於是。魯肅的繼任者呂蒙向孫權提出了一套完備的攻略荊州計劃,並透過外交迷惑、暗中聯曹、白衣渡江、收買人心、四面楚歌等一系列戰術手段,最終徹底瓦解了關羽的反撲,奪取了荊州。

八月份的時候,關羽還壯志凌雲長風萬里,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十月份,呂蒙便說降了糜芳、傅士仁,成功拿下江陵、南郡。

心高氣傲的關羽如何能忍受這口氣,當即放棄了投奔上庸三郡,保住有用之身的想法,催動大軍南下,欲重新奪回江陵。

但是吳軍的進展速度太快,沒有給關羽任何機會。十一月,在呂蒙平定南郡的同時,孫權又派蜀漢降將潘濬率兵攻打武陵郡,擊敗並斬殺武陵從事樊伷,平定了武陵郡,接著又轉戰零陵郡,打敗了並斬殺了零陵郡北部都尉習珍;同時陸遜也打敗了宜都太守樊友,攻佔了秭歸、枝江、夷道,控制住三峽通道,掐住了關羽沿江退回益州的路,也阻斷了劉備東援關羽的可能。

雖然蜀漢此時在秭歸一帶仍有不弱的力量,當地將領及土豪詹晏、陳鳳、文布、鄧凱等人也拼死抵抗,但畢竟不是主力部隊,戰鬥力有限,均被陸遜輕鬆擊敗。

蜀漢的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等人率軍從房陵翻越神農架南下,欲打通三峽通道,也都被陸遜打敗。

短短一個月內,便有數萬蜀漢軍隊被陸遜斬殺俘虜收降。

此時,關羽具備兩個翻盤的機會,一是手握重兵,二是荊州民心向漢。

但呂蒙進城後,迅速收買了世家大族及普通百姓的民心,掐斷了關羽第一個翻盤點;同時又對關羽麾下士兵的家眷秋毫無犯,瓦解了蜀軍的鬥志。

但這並沒有結束,呂蒙又效仿韓信“四面楚歌”之計,令人在城外對蜀軍高唱楚歌,大力宣傳吳軍對士兵家眷秋毫無犯的事。

關羽手下士兵頓時軍心渙散,遂紛紛逃亡,一夜之間逃去七八成。

關羽最後只剩十餘騎,敗走麥城,欲翻山越嶺逃回蜀地,卻遭到東吳軍隊圍追堵截,十二月,關羽遭擒殺。

攤開個人情感不談,呂蒙偷襲荊州堪稱一場精彩的軍事行動。

從頭至尾,呂蒙和陸遜以高屋建瓴的角度,策劃並實施了這一連串戰爭,過程環環相扣,迅捷如風,沒有給劉備乃至關羽任何還手的機會。

關羽甚至到死都沒想明白,擁有數萬精銳部隊的他,究竟是怎麼敗的。

關羽之死意味著蜀漢徹底退出了荊州,意味著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的破產,從而被困在益州一地,想要伐魏唯有出川北伐一條路。

馬謖收回思緒,望著何弘。

何弘想了想,如實回道:“呂蒙在奪荊州過程中一共用了五個計策,分別是惑羽之計、白衣渡江、攻心說降、收買民心、四面楚歌。”

馬謖點了點頭,他如今攻略交州,使用的第一計便是“惑敵之計”,一開始,把自己偽裝成土匪,降低桂平太守乃至交州刺史呂岱的警惕性,讓他們認為這只不過是小股土匪作亂,抬手就能平定。

然而,實際上馬謖並不是毫無戰鬥力的土匪,而是會吃人的猛虎。

這樣的資訊錯位差,才是連戰連勝的關鍵。

即使在控制住榆林郡後,馬謖仍聲稱自己是士燮的後人士三,繼續使用“惑敵之計”,麻痺孫權,扮豬吃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