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

上邽城外,蜀軍大營。

諸葛亮定定望著街亭捷報,久久沉吟不語。

一場獸潮過後,加上之前魏軍攻山失敗的陣亡,五萬先鋒軍僅剩下兩萬多人,狼狽退後六十里外至隴坻口下寨,等待後續兵馬到來。

馬謖勝了,大勝!

且不費一兵一卒。

如此戰績,也就比他這個丞相親自出馬稍微差了那麼一點點。

孺子可堪大用!

蜀漢後繼有人了!

放下戰報,諸葛亮倍感欣慰。

或是太過於欣慰,又或是覺得光復漢室有望,他巍顫顫伸出手,擦拭了一下發酸的眼眶。

手指上一片晶瑩溼潤。

一瞬間就覺得,肩上似乎輕快了許多。

天知道,這萬鈞託孤重擔究竟有多沉!

先皇才離世四年多,他諸葛亮卻蒼老了十歲都不止。

昔日儒相已遲暮,抱殘軀、統志銳,兵鋒向北。

食不甘味夜難寐,兩鬢華髮催。

這便是今時今日,他諸葛亮的真實寫照。

現在,總算有人可以分擔一二了。

這怎能不令人淚流滿面!

諸葛亮一時間思緒如潮,百感交集,及想到劉備臨終的囑咐,“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頓時搖頭失笑不已。

話說當時聽了這話,他心裡其實也有點犯嘀咕。

自馬謖領兵前往街亭,這七八日來,他無一日不提心吊膽,無一日不坐臥不寧,唯恐突然收到“街亭大敗、馬謖全軍覆沒”的訊息。

其實此次街亭保衛戰,他並不贊成馬謖領軍前往,就是考慮到劉備有識人之明,一生中很少看走眼。

奈何馬謖不惜立下“乞斬全家”的軍令狀,也要堅決前往街亭,證明自己。

自從建安十四年(209年)馬謖被劉備徵辟以來,諸葛亮與馬謖相交,至今已近二十年,深知後者秉性。

嚴格來說,馬謖並不只是一個誇誇其談的書呆子,此人自幼熟讀兵書,滿腹經綸。之前,在兩次重要的時間節點,多虧了馬謖的錦囊妙計,才使得蜀漢轉危為安。

一是“攻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