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曹叡得知馬謖僅用十日就攻陷涼州的訊息後,先是大吃一驚,連忙召開百官商議對策,並追封徐邈為忠侯,並讓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

這份追封幾乎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因為這個時候,魏國上下的注意力被另外一件事所吸引。

邊境急報,蜀漢丞相諸葛亮忽然對隴右地區發動了攻擊,其規模是自諸葛亮北伐以來最大的一次,若加上馬謖所率兵馬,足足有二十萬之眾。

蜀魏隴西攻防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這次北伐的時間是建興八年冬天(230年),距離街亭之戰已經過去了兩年零九個月。

蜀漢經過近三年的發展,又經諸葛亮兩個多月的準備,再率十萬大軍出祁山,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

這也是馬謖來到這個時代之後,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合為了一次)。

魏國上下異常重視此次戰事。曹叡親赴長安督戰,令夏侯儒及夏侯魏國四聰中夏侯玄、鄧颺兩將防範長安周邊,又遣夏侯霸、郝昭領軍五萬入隴右,支援曹爽。

至此,魏軍在西線投入的兵力已經超過二十萬,這還不包括駐紮在長安周邊的五萬兵馬。

涼州方面,司馬懿統兵八萬與馬謖相持於武威城下;隴右方面,諸將統兵十二萬於隴右,對戰諸葛亮。

其中,曹爽領三萬兵馬據守上邽、遊楚領兩萬兵馬據守祁山堡、郝昭領三萬兵馬坐鎮冀縣、夏侯霸領三萬兵馬坐鎮隴西。

十二月中旬,蜀軍到達祁山堡,在平地上紮下營寨。遊楚則率領魏軍依山建營,連建六座大寨,想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遊楚認為蜀軍若攻祁山不下,必會分兵去取上邽、冀縣,於是便派親兵告知曹爽、郝昭,提醒二將預先防備。

郝昭聞訊,對此深為贊同,令士兵連夜加固冀縣城防;曹爽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天寒地凍,渭水即將進入結冰期,蜀軍無法渡河。

再加上大魏猛將盡出,在西線更有超過二十萬兵馬,區區諸葛亮不足為慮。

遂不做任何預先防備。

果然,蜀軍到達祁山堡後,立即開展試探性進攻,卻被遊楚擊退。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或後方出現狀況而導致功敗垂成,於是在西縣屯了許多糧食,另外又在祁山堡下構建大營,準備打一場痛痛快快的持久戰。

東吳方面,孫權在得知這次蜀漢竟然出兵二十萬,傾國北伐的訊息後,並未響應諸葛亮,而是與群臣商議後,選擇了觀望。

東吳君臣關注的重點,並不是魏國東線兵力空虛,而是蜀漢居然能拿出二十萬兵馬北伐!

如果再算上駐紮在川中各地的兵馬,豈不是說,蜀漢至少有二十五萬到三十萬兵馬?!

這個推測,屬實令孫權震驚。

在他的舊印象中,蜀漢在經歷了夷陵之敗後,國力折半,州郡由二十三個驟減一半,已是苟延殘喘之態。

怎麼短短兩三年間,就忽然崛起了?

要知道,東吳擁有三個大州,也不過才堪堪二十萬兵馬出頭。

也就是說,擁有近三十萬兵馬的蜀漢,此刻國力已經超過了吳國。

吳國,成為了三個國家中的弟中之弟。

這讓孫權如何能忍?!

於是,他連夜召回了駐守在江陵的上大將軍陸遜,商議大事。

商議的內容只有一道選擇題:攻魏?攻蜀?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

陸遜得知蜀漢兵馬數量後,也是大吃一驚,沉思良久,在“攻魏”和“攻蜀”兩個選項上打了X,在“按兵不動”後面打了個√。

君臣對望一眼,心照不宣地大笑出聲。

……

孫權按兵不動的訊息傳到涼州,立即引起了馬謖的高度警覺。

鑑於孫權曾有連續兩次偷襲盟友蜀漢的黑歷史,馬謖連忙寫信提醒諸葛亮,守好江洲、永安,以免再次被孫權偷襲。

諸葛亮迅速給了回信,信上只有六個字:“勿慮、制懿、取隴。”

馬謖放下心來,安居武威城中,繼續開啟優勢守塔策略,與司馬懿耗了起來。

這種時候,誰著急誰就在氣勢上輸了。

作為一名常勝將軍,馬謖穩健的讓司馬懿看了都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