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在下麴尚,姜尚的尚(感謝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白銀盟!)(第1/4頁)
章節報錯
長寧縣,麴家大宅正在召開麴氏宗族大會,除位於臨羌縣的分支家主麴平外,所有分支家主都已悉數在座,與左右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已經是七天之內,麴平第二次缺席宗族大會了。
當然, 麴平缺席是有難處的。且經過了族長麴允的特許。
麴允深切地知道,麴平絕對不能離開臨羌縣,後者目前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麻煩――禿髮壽闐所統領的禿髮鮮卑部落,正在對麴平那一支族人發難。
這也是麴允此次召開宗族大會的主要原因。
自東漢中平二年(185年)涼州發生邊章、韓遂之亂後,涼州百姓或南下投蜀、或東投漢中、或死於戰亂,漢人愈少。與之相反, 羌人越來越多,活動範圍越來越大。
原本分佈在東三郡的麴家,也不得不收縮地盤至西平、金城兩地。
建安二十年(215年), 曹操蕩平雍涼,橫行涼州三十年的羌人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涼州為之一空。
作為涼州為數不多的漢人,麴家的日子一下子就好起來了。乘機將族人分散出去,收復祖地,開枝散葉。
但這樣的美好局面僅僅維持了數年,便因突然出現的塞北來客,而宣告結束。
拓跋匹孤率領一支鮮卑部落,東遷涼州,在東三郡安了家。
拓跋匹孤原本是塞北鮮卑族,拓跋氏部落首領拓跋桔汾的長子。
曹魏黃初元年(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為“天女”,相貌神異,故被立為首領,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雖為長子卻不得繼位。
拓跋匹孤因此憤恨不平, 率領一部族人出走, 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來到河西、隴西以北遊牧。
後逐漸定居於涼州西平郡臨羌縣。
拓跋匹孤的兒子壽闐生於棉被之中,鮮卑語稱棉被為“禿髮”,拓跋壽闐就被稱為禿髮壽闐,這支鮮卑部落就此得名,稱禿髮部。
族人皆為首領拓跋匹孤不能繼位而鳴不平,索性由此改姓為禿髮氏,摒棄了原拓跋姓。
蜀漢建興八年(230年),即今年,拓跋匹孤去世,其子禿髮壽闐繼首領位,禿髮鮮卑一改之前十年溫和的做派,開始變得咄咄逼人起來。
經過十年和平發育,禿髮鮮卑部落日漸壯大起來,遊牧範圍也逐漸擴大,很快與盤踞在此的麴家接壤, 並時常因搶地盤而發生摩擦。
首當其衝產生矛盾的,便是臨羌縣麴家,即麴平所統領的麴家分支。
禿髮鮮卑部如今人口已有數萬,幾與麴家人口相當。
在這個時代,遇到這種搶地盤的行為,通常都是憑武力說話。
誰的拳頭大,誰下手狠,誰說了算。
禿髮壽闐騎著馬,對河西臨羌縣遙遙地畫了一個圈,通告位於這裡的麴家人,不管以前臨羌縣屬於誰,從現在起,就是鮮卑的地盤。
麴平得知此事後,頓時不樂意了。
麴家世為涼州豪族,在西州屹立百年不倒,何時受過這種鳥氣?
圈地?
呵呵!
雙方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每次見面都分外眼紅,一言不發就真刀真槍猛幹。
但由於人少兵寡,臨羌麴家在與禿髮鮮卑對抗中,屢屢吃虧,不得不收縮防線,退回城中,並向麴家總部呼救,搖人。
麴家新任族長麴允為此感到頭大無比,不得不召開家族擴大性會議,商議對策。
麴家是涼州豪族,骨子裡天生就流淌著野心。
數次反魏失敗後,如今麴家的規模已大不如前,族人僅剩五六萬,族兵堪堪有五千之數。
老實說,麴允此刻並不想我禿髮鮮卑開戰。
但講和又行不通。
禿髮壽闐不同意講和。
在鮮卑人世界裡,根本沒有講和一說,他們奉行的是“要麼我把你打到臣服,要麼你把我打到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