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豪族是活躍在武威郡的遊家,即隴西太守遊楚的本家。

晉書曾曰:“麴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西平麴氏與武威遊氏,世代為豪族,,盤踞西州。

不同與遊家完全倒向魏國,甘做爪牙;麴家是反魏的激進分子。

這從幾位麴姓人物的生平就能看得出來,麴勝是麴家出場最早者的反動分子,早在韓遂、邊章等人禍亂涼州時,他就摻和其中了。

中平二年(185年),麴勝趁機擊殺了祖厲長劉雋,割據地方,儼然是一郡長官的做派。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涼州的軍閥有幾十股之多,韓遂、馬騰、宋健只是其中實力最強大的三股軍閥而已,且因為他們一直有向關中進攻的意圖,而被世人所熟知。

其他如麴勝這種軍閥,因為盤踞在當地,沒有為禍中原,所以知者甚少。

麴勝之後是麴義,麴義一開始是韓馥的部將,後轉投袁紹陣營,初平二年(191年)界橋一役擊敗公孫瓚是他的成名之戰。之後麴義自恃有功,變得驕縱跋扈,被袁紹所殺。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涼州縱橫三十載的韓遂兵敗,遭到部下反噬,麴演、蔣石等西平郡或金城郡出身的部將殺了韓遂,送首級於曹操,稱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麴演遂反魏,自稱護羌校尉,與黃華、張進等人在各自郡縣發動叛亂,被魏將蘇則平定。

黃初二年(221年),麴光幹掉了西平郡太守叛魏,作亂涼州。這次叛亂被涼州刺史張既以“攻心計”迅速平定。

太和元年(227年),這次輪到麴英,他擊殺了魏蜀官臨羌令、西都長,稱雄涼州東三郡。此時魏國平羌能人張既已在四年前(223年)去世,這也是麴英敢叛魏作亂的原因之一,最終平叛者是郝昭、鹿磐。

此後,麴家在新一代領軍人物麴允的帶領下,蟄伏下來。

對於馬謖來說,毫無疑問,麴家就是可以拉攏的物件,也是破局涼州東三郡的關鍵。

搞定麴家這樣的積極反魏分子很容易,動之以利、曉之以情即可。

但麴家經過連續數次失敗之後,現存兵力僅維持在數千人,並不足以掀翻魏國三郡兵馬。

若想攻略涼州,還需要另尋其他主力。

主力是來自於武威郡的遊家。

但遊家目前是挺魏派,遊楚本人更是控制著隴西郡及4000郡兵,這些兵馬是魏國撥付的,而他的家族裡,仍有不下於四千人馬,盤踞在武威郡東北面,臨近黃河東岸的肥沃地帶。

本來是沒什麼操作空間的。

但聽說戴凌與遊楚有私交的時候,馬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遊楚目前站在那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世家大族。

在三國這個時代,所有世家大族子弟,心裡放在第一位的永遠都是家族利益。

國家?什麼是國家?

他們心中國家的份量很輕,很輕。

要說這個時代世家的能量有多大?

孫權對此深有感觸,吳之大帝終其一生,都沒能搞掂住江東盤根錯節的眾多世家,也只是輕度制衡罷了。

就連魏國,最終也是被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馬家所取代。

所以,想讓遊楚站在蜀漢這邊或許很難,但說服他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還是很容易的。

馬謖的計劃是,只要遊楚選擇兩不相幫,就立即開啟反間計,令魏國君臣猜忌他,逼迫他站隊蜀漢。

當然,有司馬懿在,反間計不一定能成功。而且搞不好還會反噬,把遊楚徹底推向魏國。

考慮到這一點,這個反間計使用起來,就需要慎之又慎。

最好的辦法是,在施行反間計之前,先弄到遊楚的把柄。

打定主意,馬謖嘿嘿一笑,正要喚出系統,再進“金西武”副本,忽有漢中太守、西縣守將吳懿的信使到來。

馬謖只好暫時按耐住激動的心潮,觀閱信件。

吳懿在信上說:【自馬謖下令百姓東遷之後,涼州十數萬百姓已經陸續抵達西縣、下辨、微縣三城。

十多萬人的安置工作,一時半會根本擺不平,難處一個接一個。

他被弄的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