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逃走後,因兵少而不敢與馬謖正面硬剛,遂將羌地變故盡寫於奏摺之上,傳往洛陽,報於曹叡定奪。

五丈原。

魏、蜀兩軍對峙的第三個月。

五丈原上土地肥沃、風景獨好、易守難攻。

諸葛亮親率大軍駐紮於此,絲毫沒有主動出擊的打算,只安守高地大營, 一邊與魏國百姓開啟秋毫無犯式的互動聯誼,一邊種地自給自足,一邊又不斷的給司馬懿下戰書,激後者起兵來攻。

挑戰信一封接著一封,不要錢似的往駐紮在渭水南岸的魏軍大營投遞。

信中大意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本丞相都殺到魏國腹地了,你司馬懿能忍?還不快快提兵來淦我!”

然而信件發出後, 都如石沉大海。

司馬懿雖然沒有回信,但擺出的架勢分明在說。

我還能忍!

司馬懿是真心覺得這場仗不好打。

一來,五丈原的地形對主動進攻一方不太友好,蜀軍坐擁如此天然堡壘,即使把魏國西線的兵馬打光了,都不一定能攻上去。

二來,諸葛亮治軍嚴謹,沒有露出任何破綻。

司馬懿無處下手。

雖然從川中羌地不斷傳回的情報中,司馬懿推斷出,蜀漢如今勢頭正盛,實力增長極快。

但是沒辦法,蜀吳兩國之中還是吳國更強大一些,更需要重點防範。

所以西線就暫時只能以防守態勢耗著。

駐守在渭水南岸,近距離盯防諸葛亮,已經是司馬懿目前能夠做出的最佳應對方案。

先打蜀還是先打吳?

這個問題司馬懿做不了主,當家人是魏國第三代皇帝曹叡。

洛陽北宮,曹叡就這個問題已經權衡了多日。

魏國起初的戰略是西守東攻,先吳後蜀, 結果曹操在赤壁吃到一場驚天大敗。

於是曹操改為東守西攻、先蜀後吳。

局勢一開始進展順利, 破馬韓、滅宋健、定河西、吞漢中, 正待席捲川蜀……

然後就被劉備提著錘子趕了出來。

已經垂垂老矣的曹操無奈,把這個難題留給了曹丕。

曹丕的國策是先吳後蜀。221年夷陵之戰時,劉曄曾向曹丕建議聯合蜀漢併力消滅吳國(未被採納),明確提出了曹魏先吳後蜀的戰略步驟。

曹丕也曾就統一天下的戰略問題問計於賈詡。

賈詡說:“吳蜀兩國都擁有山水險要。劉備雄才大略,諸葛亮善於治國;孫權明虛務實,陸遜精通兵勢,他們不是據守山林,就是陳舟江湖,短期內難以攻滅。陛下貿然以天威臨之,也沒有必勝把握。臣以為應該先文後武,修文德以服遠人。”

賈詡並沒有正面回答誰先誰後,只是主張先文後武,恢復經濟,與吳蜀相持,等待天下有變,再伺機而動。

曹丕覺得此法太緩,恐有生之年都難以一統,遂決定效仿光武故事,先吳後蜀, 在位七年間, 發動了三次攻吳戰役。

但先伐吳的策略並沒有取得進展。魏吳兩國在淮南荊北地區形成了膠著對峙的態勢。面對難以逾越的長江天險, 魏國無能為力。

曹叡登基後,延續了這種策略。

其實自從曹叡登基伊始,除了應付諸葛亮北伐而被迫兵發隴右、關中、漢中的少數幾次兵馬調動,魏國的主力軍一直都停留在中原中南部和東部,以防範頭號大敵東吳。

那場持續一年零七個月的漢中之戰,讓魏國君臣都深刻意識到,蜀漢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如果先攻蜀漢,魏國就會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魏國主力軍隊必然會深陷巴蜀間崇山峻嶺,難以脫身,繼而動搖魏國東面和南面的江北防線。

畢竟,以魏國如今的國力,並不足以應付東西兩線同時決戰。

尤其是夷陵之戰後,吳強而蜀弱。東吳是同盟內戰的勝利方,實力大大超越了蜀國。在蜀國暫且不足為慮的情況下,曹魏只能優先考慮東吳這個最大的威脅。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來,蜀漢忽然加緊了吞併西羌的步伐,短短兩年便吞併了五部羌人,整個涼州諸郡徹底暴露在蜀漢眼皮底下,這樣的態勢令魏國朝野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