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這手段這個時代的人不曾見過(求月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個階段的曹魏國力按100計算的話,那麼蜀漢約莫有50左右,而東吳最多隻有40,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孫權深深感受到了來蜀漢的威脅,才會不惜背盟也要偷襲關羽,把荊州拿到手!
荊州丟失,關羽戰死後,劉備集團損失慘重,國力驟然降至30,而孫權由於吃到了荊州,國力也漲到了60左右。而隨後的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損兵折將,使得蜀漢國力進一步下降,銳減至15,以至於曹魏都不再將蜀漢作為競爭對手,任由其自生自滅,自己轉頭去攻打東吳和防範軻必能的鮮卑部落。
此時的北方燕國初創,僅是一個割據政權,國力也非常弱小,約只有10。柯比能部仍是30。
第二階段、諸葛亮主政時期: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總攬蜀漢大權,由於其非常擅長內政,短短數年,就使得蜀漢國力再次蒸蒸日上,而且隨著南中之戰的勝利,蜀漢從南中地區獲取了不少的資源和人口,再加上在北伐中的斬獲(拿下陰平武都二郡),使得蜀漢國力恢復至40的水平。而此時的曹魏,由於內部君主交替,連年戰火,本來佔據天下最優的土地,國力卻並未有多大的增長,大約仍維持在100左右、吳國約莫在60左右、柯比能部仍是30、燕國仍是10。
事實上,三國(兩外)五個勢力之中,魏國的地盤是最大的,人口是最多的,耕種面積也是最肥沃的,所以它的國力發育速度應該是最快的。
不過從劉備去世後到短短十一年間(223年――234年),魏國就與吳國開戰六次,與蜀國開戰六次,所以曹魏沒能好好發展,始終在國力上拉不開和吳蜀兩國的差距。甚至面對吳蜀兩國的聯手進攻,還顯得捉襟見肘,小心應付。
第三階段、是諸葛亮去世後。
諸葛亮去世以後,魏蜀吳三方基本沒有再打過像樣的大仗,都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再加上魏國先後解決了軻必能(235年)和燕國(239年)的隱患,徹底沒有了阻礙發展的絆腳石。
所以,魏國開始飛速發展。原本魏國國力100,蜀漢40,東吳60。但諸葛亮死後,魏國得到了充足的發展機會。
三十年間(234年――263年),使得魏國國力從100暴漲至1000,而彼時的蜀漢雖然也在發育,但國力最多不超過100點,東吳國力不超過300多點,換算成魏國國力100的話,那麼蜀漢就只有10,東吳只有30。差距已經大到兩國加起來也不是曹魏的對手了!
而北方的燕國和軻必能部被滅後,國力降低為0。
此時,除了魏國自己,再沒有人或勢力能阻止魏國一統天下了。
若不是魏國249年發生了高平陵之變,之後又經歷了淮南三叛,魏國朝堂相互傾軋十幾年。蜀、吳兩國滅亡的時間還將大大提前。
總的來說,不同的時間段,魏、蜀、吳、燕四國的國力差距是不一樣的。
關羽去世前,三國(兩外)的國力差距最小,魏國100,蜀漢50,東吳40,柯比能30,燕國10。
天下局勢呈現出一超三強一弱的格局。魏國受限於四周都有隱患。而不能安心發育。
關羽死後,劉備又遭遇夷陵大敗,使得蜀漢國力銳減至15,諸葛亮當政後,將蜀漢國力恢復至30―40,此時的鮮卑在軻必能的治理下,國力達到40。後來他多次出兵滋擾魏國邊境,打亂了魏國的發展勢頭,使得各個勢力的國力差距一直沒有拉開。
而等到諸葛亮去世後,魏國抬手刺殺了軻必能,抬腳收拾了燕國,從此再無後顧之憂,這才迎來了最大的發展機會。
而馬謖要做的是,避免出現第三個階段,即軻必能不能死、魏國和吳國必須要隔三差五打起來。
與此同時,然後蜀國安心發育幾十年。最後一舉在國力上反超魏吳兩國,進而橫掃天下,再現西漢一統之偉業。
當然,這事說起來容易,非卓遠見識者,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
而修路和人口大爆炸,正是馬謖為蜀漢打造的兩副救命良方。
拖住魏國和吳國發展速度,則是又一劑良方。
這個計謀,也是後世漂亮國針對競爭對手所使出的終極殺招。
經過時間驗證,這計策屢試不爽。
於是,馬謖就現學現用,拿來對付魏國了。
目前來看,挑撥離間的計策效果很不錯,修路進度也很喜人。
所以,人口大爆炸的事情也該提上日程了......
馬謖側目望向身側大巫師,感覺自己手中的老鷹,有些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