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帶三個人從陰平回成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交通工具最多隻能帶三個人。

多了裝不下。

之前在穩健點達到一萬以上,且開啟副本歷練的時候,系統商城第二排格子裡的五樣商品,就已經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這五樣商品分別是:“簡易降落傘包”, 售價100點。

“蜻蜓單人橫飛車(人力驅動,可飛行0.5裡)”,售價1000點。

“輕羽單人滑翔翅(人力驅動,可滑翔2裡)”,售價1000點。

“紙布三人輕氣球(氣力驅動,可飛行500裡)”, 售價5000點。

“水上雙人自行船(人力驅動, 無限距)”,售價2000點。

簡而言之,就是蜻蜓車、滑翔翅、熱氣球、自行船(類似腳踏車,需要腳蹬著跑)、降落傘。除降落傘在,其他物品全都是一次性的。

不過按照降落傘的名字來推斷,這玩意估計不怎麼耐糙,用不了幾次。

由於攻略西羌用不上這五樣東西,所以之前馬謖一直沒買。

現在,因為要跋涉千里回成都,這些交通工具也就排上了用場。

老實說,第一次看到這五樣東西時,馬謖就動了人口+科技振興蜀漢的想法。

這想法可行性很大。

因為蜀漢有個大發明家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

五樣東西里,除了熱氣球稍微有點困難(也能製造),其它四樣東西,在這個時代都可以輕鬆製造出來。

這並非妄言。

其實在此之前, 華夏這片土地上,就已經有人可以藉助外物,凌空飛行了。

古人們主要藉助的外物有三樣。

一是降落傘。

相傳三皇五帝時的領袖舜是第一個利用器物飛行的古人,《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的繼母和弟弟象嫉恨舜, 常在舜的父親瞽叟面前講舜的壞話。一來二去, 瞽叟便對舜極度厭惡,心生殺念。一次,瞽叟讓舜修補穀倉屋頂。舜剛上去沒多長時間,瞽叟便悄悄地點燃了穀倉。舜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用兩頂大斗笠做翅膀,從穀倉上滑翔而下,得以逃生。

這就是史料記載中最早使用飛行器的人。很顯然,舜的斗笠就相當於後世所用的降落傘。

二是蜻蜓飛車。

春秋時期,中國古人就發明了竹蜻蜓。一開始,這只是個簡單又神奇的玩具。後來,人們發揮想象力,製造出了蜻蜓飛車。

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製作。橫的一片是螺旋槳,中間開孔後插入一根竹棍。兩手搓轉竹棍,竹蜻蜓就會旋飛上天。竹蜻蜓同時也是後世直升機的核心雛形。

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曾記載了一種名叫“飛車”的機械。書上寫道:“或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或存念作五蛇六龍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為太清。”這段文字記載的就是一種有帶動力的大型竹蜻蜓——一個薄片做旋翼,中間是軸承,下面是用來蓄力的拉弓牛皮繩,皮繩一拉,旋翼就透過扭力上升。

三是飛鳶。

風箏,古人稱為飛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便已出現了木製的風箏。東周人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造鳶,飛昇入天”。粗粗算來,墨翟的木鳶距三國時代都已有600年。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公元前19年,王莽發動了一場攻打匈奴的戰爭,這次他想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打敗匈奴,於是下令召集有特殊功能的人。

命令發出後,許多人去應召,並聲稱他們有特殊能力。在這麼多人中,有一個人說他能飛,並聲稱能飛一千里。王莽聽了很高興,馬上請他示範一下。示範的地點在當時的國都長安。

雖然關於這次飛行的記載只有短短几言:“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但這次飛行總體來說是成功的。

王莽看過之後大喜,撥給了此人一大筆經費,並指示他製造一架類似飛機的東西。但是很快,王莽建立的新朝就被劉秀推翻,製造飛行器的工程也就沒了下文。

到了東漢,蔡倫造紙術在坊間開始推廣,紙糊的風箏(飛鳶)也在北方地區流傳開來。隨時時間推移,風箏的製作技藝不斷推陳出新,材料和工藝愈發精良;風箏式樣、效能也大為改觀、提高。

但由於連年征戰不止,科技停止不前,載人飛鳶一直未能問世。直到南宋時期,金蒙兩國交戰時,蒙古人才將載人風箏帶入了戰場,並決定了戰局走向。

所以,馬謖一眼就相中了可裝載三人的輕氣球。而身上的點數也正好夠購買一個氣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