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 命中犯箭(求月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老實說,馬謖絲毫沒有拿羌兵當炮灰的意思,對建威城擺出勢在必得姿態,目的只是讓張郃知難而退,讓出建威城,而後雙方各安現在的疆界,罷兵休戰。
此舉其實是在效仿劉備十年前奪取漢中時的做法。
那場發生在建安22年(217年)的漢中之戰。劉、曹雙方足足打了一年零七個月,期間雙方互有勝敗,反覆拉扯。
正是劉備對漢中勢在必得的決心,讓曹操深刻意識到,如果不放棄漢中,戰爭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所以,曹操明智的退了一步。
縱觀古往今來大多數戰爭,其結果往往都是由敵對雙方最高統帥,在意志碰撞之後所決定的。
誰的意志更堅決,誰就更容易達成戰前目的。
當然,這裡的最高統帥指的是一國之主,而非戰場主將。
如西漢滅匈奴之戰,是先有了漢武帝決心反擊匈奴的意志,之後才有了徹底打殘匈奴的結果。
在這場耗時四十四年的漢匈戰爭中,將領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漢武帝的意志始終堅決如初。
於是就有了霍去病、衛青、趙破奴、李廣、路博德等名將一個接一個湧現出來,閃耀時代。
由此可見,國君的意志在戰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此次諸葛亮北伐,蜀中文武百官大多數都不贊成,他們認為諸葛亮以弱蜀伐強魏是窮兵黷武,是逆天而行。
持有這個觀點的還包括後主劉禪。
所以諸葛亮顯得舉步維艱。
馬謖從來都不認為,紙面實力強弱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
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太多,多到不勝列舉,所以蜀弱魏強並不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甚至無關緊要。
如果單單以紙面實力判斷一場戰爭的前景,那麼此刻佔據北方九州的不應該是曹操,而是袁紹。
曹操能夠以弱勝強,蜀漢一樣也可以。
正如曹操先擁有戰勝袁紹的決心、劉備先擁有戰勝曹操的決心、孫權先擁有戰勝曹操的決心那樣,最終他們都做到了以弱勝強,達成了戰前目標(戰爭的勝利),而劉禪如果有戰勝魏國的決心,更兼諸葛亮之多智多能,再加上無所不能的他……
的模擬外掛。
平推天下還不跟玩兒一樣?
算了,還是先拿下建威再說吧......馬謖收攏思緒,忽然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相比於扶助劉禪,他更願意扶一扶劉禪的弟弟.....
或劉永、或劉理。
就是不知諸葛亮丞會不會同意這個合理的建議。
轉眼到了第三天中午。
一名斥候自營外飛奔而來,稟道:“將軍,羌兵昨日行至半道中了埋伏,數萬魏兵個個紅著眼,如狼如虎,揮舞著兵器一頓亂殺。羌兵抵擋不住……亂戰中,雅丹國師不知所蹤。”
雖然對這個結果有所預料,馬謖還是一陣無語。
魏兵此前因羌人屢次劫糧而餓了好幾回肚子,早已憋了一肚子火,這次恰好逮到羌人又去劫糧,他們肯定是要趁機狠狠出一口惡氣的。
這正是他之前明知魏軍屯糧禮縣,卻不敢去劫糧的原因。
這下好了,羌兵被打殘後,雙方兵力對比再次發生了變化,區域性佔優的一方換成了張郃。
這樣的結果,使得張郃守起建威城來更加輕鬆。
接下來幾天再無戰事。
畫面轉換,馬謖拉著臉回到現實。
【本次模擬結束。】
【評價,你在本次模擬中的初期表現相當合理,完美展現出了一名優秀將領的強硬意志。但隨後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毫無疑問,你就是羌兵此次慘敗(陣亡18000人)的第一責任人、第二責任人、以及第三責任人。】
【你,在此次模擬人生中,粗淺地運用了“意志力才是決定一場戰爭結果”的終極統帥要義。由於運用的過於粗淺,你沒有獲得任何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