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謖以為張郃必不敢輕動……”

“幼常,不可武斷!”

“丞相,謖以為司馬懿遠在千里之外,必不會來援,即使來援也趕不上趟……”

“幼常,統軍打仗須穩健為先!”

“丞相,……”

“不妥!”

“……”

大帳中,就如何攻取武都、陰平二郡,馬謖與諸葛亮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在司馬懿會不會率軍來阻撓這個問題上,馬謖與諸葛亮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諸葛亮認為司馬懿必會率軍親至,阻撓蜀漢擴大地盤,所以很有必要拿下建威。

馬謖卻不認為司馬懿會來,依據是司馬懿遠在關中平原,與隴南地區相隔千里,等其得知隴南有變,想來阻撓已然為時已晚。

當然,不能忽視的是,隴右還有一支曹魏的兵馬,也就是駐紮在西縣的張郃。

但張郃不足為慮,其麾下目前只剩兩三萬人馬,還要兼顧防守隴右五郡,兵力上已經是捉襟見肘,即使想要派兵前來阻撓,怕是也派不出多少人,影響不了大局。

所以馬謖對此次軍事行動很有自信,認為這是唾手可得的戰功。

況且,縱觀另一時空裡蜀漢歷次北伐過程,幾乎每一次都是以諸葛亮先攻佔曹魏的部分地盤開始,之後曹魏大軍進行反撲,將蜀漢北伐大軍趕走,恢復對這些地區的控制為結束。

唯獨第三次北伐,諸葛亮奪取陰平和武都兩郡後,曹魏方面卻一直沒有出兵奪回兩郡。

究其緣由,要從十一年前那場漢中之戰說起。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魏蜀兩家在漢中地區展開了長達一年零七個月的漢中爭奪戰。最終以曹操被迫退出漢中及武都(包括下辨)、陰平三地,劉備控制了漢中而結束。

武都及下辨作為無人區,成為了兩家的緩衝地帶,陰平郡則被西面高原上東遷來的羌人,及從武都西遁的羌人給佔據,作為羌王徹裡吉的大本營。

其實一開始,武都並不是無人區,有很多羌人和氐人在此生活。

但在撤出漢中之前,曹操見劉備攻取漢中後,大軍逼進下辯,便以武都孤遠難守為由,遷徙氐人五萬戶至天水、京兆、扶風等地。武都也就因此出現了大片無人區。

也就是說,曹操在撤出武都之前,已經將武都的絕大部分當地百姓遷走了,沒有給劉備留下一根毛。

之後,儘管曹魏重新控制了陰平和武都兩郡,僅僅是將其作為與蜀漢之間的緩衝地帶,一沒有在這裡發展農業、二沒有進行任何人口遷移。

因此,馬謖推斷,當自己率軍實控陰平時,曹魏不會對此有所反應,畢竟陰平乃至武都郡所剩人口及資源不多,即便丟掉也對曹魏毫無影響。

原時空裡,無論是前期的曹真還是後期的司馬懿,在陰平、武都二郡被蜀漢實控後,都沒有發起奪回兩郡的軍事行動。

這才是馬謖敢於在諸葛亮面前再次誇下海口,甚至不惜立下軍令狀的原因。

拿下陰平和武都兩郡,對他來說輕而易舉。

除此之外,馬謖自信的依據還有一方面――羌人的好感。在系統幫助下,生活在武都西面及陰平的十數萬羌人,對蜀漢抱有了極大的好感,無時不刻想要投入後者的懷抱。

這就足夠了。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陰平郡和武都郡都在祁山的西南部。蜀漢攻取兩郡,無須經過祁山,直接從漢中向西北即可攻入武都,然後再向西南可達陰平。

尤其是在馬謖奪取了下辨城後,除北面張郃駐紮的西縣外,蜀漢已基本上實控武都郡大部分地區。

現在唯一擔憂的是,曹魏大都督司馬懿是否會率部馳援隴南,阻撓蜀漢實控二郡。

考慮到這一點,諸葛亮給馬謖提出了一箇中肯的建議――即派一員偏將率偏師去取陰平,馬謖則率主力分別攻取建威、西縣,阻斷曹魏大軍的增援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