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三位尚書大人帶頭,其餘人均是點頭附和,一個聲音卻在這時打破了和諧的氣氛:

“臣認為不妥。”

百官聞言望去,見武官陣營走出一名老者,老者年過七十,白髯垂胸,論輩分連兵部尚書嚴撼海都得尊稱上一句“伯伯”。

嚴撼海這會兒也意識到了什麼,略微搖頭嘆息,這事他已經管不了了。

……

“齊老將軍有何異議?”

龍椅上的萬帝面色平靜,並未因為老者攪局心生不悅,他早就料到事情不會那麼順利。

齊姓老者雖然年事已高,聲音卻依舊響亮如洪鐘,一開口整個大殿都聽得清清楚楚:

“稟陛下,老臣認為此事不妥,大殿下固然功在社稷,可二殿下常年鎮守邊關亦是居功至偉,若真掰開揉碎來講,衝鋒陷陣的二殿下功績還要高於大殿下。”

“齊老將軍此言差矣。”不待王柄權開口,一名文官率先站了出來,“社稷功過怎可如此一言蓋之?文能治世、武能安邦,二者評定標準本就不一,若按老將軍所言,陛下也不用在宮裡批摺子了,直接帶兵上陣豈不更加利國利民?”

文官就是文官,上來就把龍椅上的天子拉到了自己一邊。

……

齊老將軍年紀一把,身體雖然依舊硬朗但反應還是慢了些,他猶豫之際身後一名武官走出來解圍道:

“陛下,周大人此言不妥。想我王朝太祖皇帝當年在馬背上建立大統,皇家歷代都曾出過上陣殺敵的好男兒,就連陛下您當年還南下抗擊過倭寇。

如今天下盛世,自然無需陛下親自出馬,可一旦有朝一日異族再度來犯,無論誰繼任皇位,都該遵從先祖遺訓披掛上陣,保我王朝子民不受戰亂之苦。

京師地處偏北,毗鄰東罕、南羌、北突三族,倘若他們有朝一日揮師南下,久居沙場的二殿下顯然比大殿下更適合帶兵拒敵。”

開口的武官姓文,正是當年兗州知府文德海的子侄,名叫文闔。

……

文德海還是小吏時,因一道小蔥拌豆腐得罪了頂頭上司,之後一直遭受排擠,直至轉到武職才另闢蹊徑扶搖而上,自那以後他便羞與文官為伍,哪怕做了知府亦以武官自居。

到後來甚至還讓家中晚輩棄文從武,兒子是個病秧子,他便將目光放到侄子身上,一路將其送上了三品指揮使。

文闔在武官中算是頭腦機靈的,他的一席話不僅將形勢給扳了回來,而且還成功將萬帝又拉到了這邊,王柄權年輕時本就沒少和武將混在一起,現在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王柄權此時不免有些無奈,他原本打算三言兩語將這事給糊弄過去,不想自己反倒成了雙方辯論的籌碼,在場之人似乎忘記了這皇位本就是王家的……

眼看要落下風,禮部尚書忙上前道:

“陛下,我朝太子之位一向遵循立長不立幼,倘若按賢德立儲君,恐將手足相殘,何況大殿下本就賢能,實乃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