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門也在藺虎離開時順手帶上。

馮煜傷勢未愈,久戰立顯疲憊,遂在院中尋處位置坐下。陽光照耀,讓馮煜眯了眯眼睛,略側開一個直曬的方向。時間過去了很長,可在他記憶裡邪神鬼患之禍似乎就在昨日,那明媚的陽光照耀在身,讓他感覺十分舒服。

泓明道長開口說起當日馮煜失去意識昏迷,之後不曾知曉的事情。

“土地神衛存仁確信是已身亡,魂飛魄散,乾乾淨淨地一點痕跡也沒留下,為兄確認過。”泓明道長說著,取出一件東西攤在馮煜面前,“‘城隍神印’也被你借用真君神力斬為兩半,徹底失去威能與權柄,現在成了罕見的煉器材料。”

馮煜目光落到銅印上。

那是一枚兩寸見方的印鑑,上雕塑獸頭,下為四方印體,篆刻著城隍府神位權柄的古字。如今它從居中處破開兩半,切口光滑如鏡,切口處隱隱顯出紫銅色,已然神位盡失。

正如泓明師兄所言,它已徹底失去“神印”威能,成了罕見的材料。

馮煜微笑著道:“師兄,我也不通什麼‘煉器’法門,此物你自行處置便是。”

泓明沒有多言,點點頭收起那兩半銅印,只應了聲:“也好。”

相比那枚銅印,馮煜對另外一件事更加感興趣:“師兄,當日我以‘請神術’借來的一劍,果真攀越到‘金丹’威力了嗎?”

泓明道長瞥他一眼,猜中其所想,冷言斥道:“要當真到了‘金丹’層級,你當日就會隨著那一劍崩為齏粉、灰飛煙滅了!”他聽出了馮煜隱隱的自得,身為師兄,泓明自要警惕他的驕傲自負。

果然,被泓明懟上一句,馮煜頓時清醒。

隨即又有疑惑:“可當日土地衛存仁誇口,若無‘金丹期’境界的大能,絕不可能破開神印屏障,以師兄之能,召來九天雷霆都未能打破,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泓明說道:“那是因為大衍真君的神力等階,遠在城隍陰神之上!那枚‘神印’的神光,應對尋常修士術法格外堅韌,卻在真君神力面前形同虛設。你又極為果決的全力以赴,如此方才做到一劍除魔!”

馮煜恍然之餘若有所思。

他從泓明的話中,想到了另外一點:“師兄,真君神力,對於其他的邪神也有如此的壓制與破壞效果嗎?”

泓明先是誤會了他的意圖,皺眉責備道:“以你粗淺的修為,使一次‘請神術’差點把自己的性命都搭進去,縱然有真君眷顧,誰能保證每次你都安然無恙?——唔,等等!”

泓明反應過來,陡然目中一凜,緩聲說道:“師弟之言,是指那‘五通神’?!”

馮煜點頭:“墮入魔道的邪神伏誅,可深藏幕後的罪魁禍首仍然逍遙在外,若不深究,如何告慰枉死陰魂?”

“馮師弟!”

泓明以前所未見的認真之色,叫住馮煜,讓他不由得驚詫。

“怎麼了,師兄,可有不妥麼?”

泓明吐出一口濁氣,眉頭擰成“山”字,語重心長地道:“‘五通神’一事,必須從長計議!那可不是小打小鬧便能對付得了的存在!”

馮煜聽出異樣,驚訝道:“師兄,那‘五通神’莫非來歷不凡?”

泓明道長眼中凝色如聚,他頗為猶豫地掂量片刻,嘆道:“你想知曉,為兄告訴你也無妨。‘五通神’來歷極為神秘,哪怕是吾等修道之士,倒如今也沒能弄清楚他到底是一個名為‘五通’的惡神,還是足有‘五個’惡神!”

“‘五通神’教派信仰一度十分興盛,為兄亦是聽聞,其在一百多年前幾乎遍佈整個江南,鼎盛時南方凡俗之中家家供奉‘五通’,其香火縈繞成雲、燃火如炬!”

“後來不知為何,‘五通神’惹到上界神君,引來神罰天譴後消失無蹤。屆時正值大乾玄宗皇帝即位,年輕的玄宗皇帝雄才大略,認識到南方‘五通’教派氾濫之禍,遂以人皇之旨宣告‘五通神’為邪神,凡是供奉邪神者皆禍其罪,不得恕。以此重創‘五通教派’傳播,漸漸方息。”

“可嘆玄宗皇帝后人不孝,大約在六十年前,時任皇帝聽信讒言,廢去玄宗皇帝那道鈞旨,使得‘五通神’死灰復燃。那些狡詐之徒吸取百年前的教訓,不再上躥下跳地惹人厭惡,而是潛入暗中悄悄發展,仍是以富庶江南信教者最多,川蜀反倒少有聽聞。”

泓明感嘆萬分,接著道:“此次天地異變,仙佛退避,原本就是亂世之相,如今又冒出‘五通神’來!唉,多事之秋啊!”

馮煜聽得愈發好奇。

那“五通神”到底是何來歷,惹到上界神君居然都還能死灰復燃?

“師兄,”馮煜問道,“‘五通神’既然是惡神,為何還有這麼多人不畏其名要去信奉呢?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神,奉行怎樣的經義呢?”

泓明道長聞言冷哼一聲,不屑地道:“‘五通神’哪有什麼經義,不過是個‘惡財神’!須知‘善神’與‘惡神’截然不同,善神恪守秩序,對待凡人信奉與否並不在意;‘五通’這般惡神則不同,凡人若惹來‘五通神’惡意,立時會降下神罰,使人破財損家、窮困潦倒。故凡人對其甚為忌憚,哪怕不信也得立上神位,奉上香火。”

“至於急功近利、貪婪求財的麼,”泓明搖著頭,冷笑道,“那‘五通神’倒頗為靈驗,無有不允。只是‘五通’好淫,最喜玩弄女色,凡有所求者必須向其上供自家妻女。然而最終的事實證明,哪怕有此泯滅人性之惡徒,落入‘五通神’手中,結局也多是家破人亡、悽慘收場!”

馮煜聽得眉頭直皺,忍不住道:“‘五通神’如此邪性,就無人懲處麼?”

泓明沉著臉道:“如何懲處?凡是有所求者,上供亦屬自情自願,至於最後下場慘淡,也多是貪心不足又無法承受代價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