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蔓妮求助
章節報錯
轉眼三年過去了,鐘山已經成為青山日報財貿部乃至全報社當之無愧的業務骨幹,進報社第二年就入選報社三名最佳新人之一,第三年被評為十名最佳職工之一,一些重大題材,孟總有時會親自點將,由財貿部記者鐘山擔綱。孟總當時承諾的住房也於第二年年底兌現了,是南山小區的一處五樓42平一室一廳單元房,經過簡單裝修,一家三口就搬了進去。來報社一年多就分到了房子,這是青山日報社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同事們中當然會有羨慕嫉妒的,但大多數人對孟總的識才愛才之舉表示讚賞。鐘山也在青年記者中樹立了一個標杆,讓他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鐘山調到報社的第二年,孟總在編輯部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變過去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舊有管理模式,引入甲乙丙丁稿考核機制,要求記者每月必須完成三篇甲稿。這一改,那些平時靠寫小豆腐塊混日子的記者日子難熬了,財貿部跑商業局的記者薛蔓妮就是其中一個。
薛蔓妮的父親是報社老總編輯的司機,她17歲就來報社上班了,先是在印刷廠揀字車間當一名揀字工,後來讀了個一年期社會辦學的新聞培訓班,拿到了一張大專文憑,父親就求老總編,把女兒安排到編輯部當一名記者,由群工部接電話的熱線記者,又轉到財貿部跑片記者。老五王學禮就曾不服氣地對鐘山說:“你到財貿部我服氣,本事在那擺著呢,她薛蔓妮憑什麼,不就是靠老子那點兒關係?現在聽說跟你們主任也不清不楚。”
薛蔓妮只長鐘山一歲,工齡卻長他8年,儼然已經是報社的老人兒了。鐘山剛來報社那一年,薛蔓妮確實每次採訪都拉著主任劉權威,與鐘山則只是見面點頭的關係。第二年,她開始對鐘山表現出特殊的熱情,有時放他辦公桌上一隻洗好的桃子,有時把採訪單位送的一條領帶、一件襯衫轉贈給鐘山,理由是這領帶或襯衫圖案或型號與自己老公不搭。這時,鐘山也開始注意這個薛蔓妮,個子不算高,大約不足一米六,人長得瘦瘦的,臉色發黃,常常要擦粉底打腮紅才能改善臉色。最引起鐘山注意的是她那一雙似笑非笑的丹鳳眼,薛蔓妮平時話不多,可是這雙眼睛好像會說話一樣。
鐘山大概瞭解一些薛蔓妮家裡的情況,她丈夫是冶建三公司一名工程隊長,長年在外地施工,孩子由自己的父母幫助照看,所以,她的家庭負擔不重,才有條件每天上班頭臉和身上都打扮得十分精細,看起來是個非常講究生活品質的人。
鐘山後來明白了,薛蔓妮跟他套近乎,無非是想讓他幫助完成甲稿的任務。劉主任帶她出去,只能是吃吃喝喝拿點紀念品,對她寫新聞稿不能提供絲毫幫助,因為劉主任本身也是業務能力平平,靠論資排輩坐到了主任的位置。
這天,薛蔓妮採寫了一篇商業局在全系統內公開選聘一百商店經理,一位基層採購員憑藉多年在商場上積累的經驗參加應聘,在招聘會上侃侃而談,最終贏得評委讚許,被選聘為一百經理的新聞。她寫好稿子拿給鐘山看,是一篇800字不到的訊息,說這個月還差一篇甲稿,就指著它出菜了。鐘山翻看了這篇四頁稿紙的稿件,通篇邏輯混亂不知所云,他感到奇怪,平日裡古靈精怪說話有頭有尾的薛蔓妮,怎麼寫起新聞稿來就像個白痴,文理不通,語法不通,錯字連篇,想改,卻無從下手。於是,讓她複述一遍事情的經過,在面前鋪上稿紙,半個多小時後,一篇眉標為“市商業局打破老規矩在全系統內公開選聘一百商店經理”,主標為“採購員脫穎而出全憑兩個字:能力”的訊息就完工了。鐘山把寫好的稿子從本子上撕下來交給薛蔓妮,薛蔓妮趕緊接過去,一邊連說“謝謝”一邊鋪開自己的稿紙一字一句地認真抄寫起來。
第二天早晨,這條訊息就上了《青山日報》頭版頭題,老梅還配發了一篇題為《打破老規矩搬走鐵交椅》的短評。下午甲稿評選結果公佈出來,薛蔓妮的這條訊息毫無懸念地被評為甲稿。大家圍在評報欄前觀看時,石編輯悄悄對鐘山說:“薛蔓妮不知怎麼突然頭腦開竅了,以前總編室誰見到署著她大名的稿子誰頭疼,避之唯恐不及,受不了那種折磨。我編她一篇小稿子,得出去抽好幾次煙才能完成,真是驢唇對不上馬嘴。這篇訊息,我竟然幾乎一個字沒改。”
見鐘山笑而不答,忽然有所醒悟:“是你小子捉刀代筆吧?我說怎麼看起來風格這麼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