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章 使團(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成吉思汗整日裡到處奔走,晝夜不休地反覆鼓動,告訴所有人這就是戰勝強敵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機會。如果贏了,天空籠罩之下就再也沒有蒙古人的對手,蒙古人將會是世界的主宰,每個人都能得到超乎想象的財富和榮耀。如果輸了,蒙古人將會失去草原,失去尊嚴,失去未來。與此同時,蒙古軍中負責斬殺逃亡者的行刑隊也一刻不曾停歇。
兩頭猙獰巨獸遍體鱗傷卻慘烈相持,誰也不肯後退,誰也把握不住永遠就在前頭不遠的勝利機會。
局面一直延續到了次年元旦,大雪普降秦隴各地的時候。
待到積雪覆蓋了戰場,平地雪深一尺,視線所及盡皆蒼茫,此時斥候不辨方向,馬匹難以驅策,將士也僵凍難以成軍。只有最為精銳、得到最優厚保障的一批人,才能在這種環境下堅持。
而大周的皇帝和蒙古大汗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某個時間,向對手發動最後的襲擊;而兩方所規劃出的行軍路線,又是那麼的接近。
兩軍將士的視線越過紛飛大雪,注視到對方的那一刻,便是元好問所述的場景了。蒙古人的長途機動、漢兒的兵器之利,在這裡全然不能發揮,反而迫使兩個驕傲的民族裡最傑出的戰士全體,把他們的意志、力量和一切作戰的技巧毫無保留地施展了出來。
成千上萬的將士前擁後擠,廝殺奮戰,他們的兵刃斷裂了,就撿起地上的武器使用;馬匹死了,就踉蹌奔走向前;受傷了,就嘶吼著繼續作戰,直到再也沒有力氣;戰死了,就撲倒在雪地裡,讓白色的雪把紅色的屍體覆蓋。
元好問是個書生,其實並沒有親身參與到那場廝殺中去。但他從後方趕到秦隴以後,作為臨時組建的參謀團隊成員在遠處眺望過戰鬥的場景。
所以他清晰記得當時見到的景象,記得當時灌入他耳孔的,那種用無數人的生命力激發,然後匯合到戰場上空的吼聲。就在這吼聲裡,曾經戰無不勝的征服者再度遭到了失敗,而這一次的失敗徹底打斷了他們的脊樑,使他們從此失去了原有的銳氣,不得不承認新崛起的漢人帝國有著壓服一切的實力。
哪怕已經過去了十年,元好問回憶當時情形,依然熱血沸騰。而那場勝利帶給他的,則是身為漢人,在任何地方都不須懼怕的底氣。
不止是元好問,使團裡每個成員都是如此。
於是當阿拉伯的騎兵隊長終於把馬丹人殺得七零八落,自家折返回來,打算誇讚自家的武力時,卻見到使團雖然嚴陣以待,可成員們的眼神裡並沒什麼欽佩情緒。
元好問看著他,還疑慮地問道:“我聽說,這些馬丹人本來都是港口附近的良善居民,和不少商隊都有合作,還曾得到某位埃米爾讚譽的……貴國的局勢如此緊張,就連這些原本的良民,也被迫成為賊寇了麼?”
騎兵隊長聽了通譯的話,面色變得嚴肅,嘰裡咕嚕地說了一大通。那通譯聽了,一時竟不向元好問轉述。
元好問催了他幾句,他才勉強道:“隊長是說,該下火獄的異教徒快要來了,各種各樣的偽信者遲早壞事。他們找死,便讓他們死;就算他們不想死,哈里發遲早也會除掉他們。”
通譯說完這段,臉上露出害怕的神色。顯然在他們的文化傳統裡,一旦話題延伸到異教徒、偽信者之類,那是非常嚴重的了。便是原本再怎麼親密的家人夥伴,一旦在這上頭有了衝突,往往不死不休。
偏偏眼前這些來自東方的客人,個個都是異教徒,聽說信奉的神靈數量多達千百。這隊長張口就說異教徒該下火獄,言語落在異教徒耳裡,豈不等同於威脅?
此時這騎兵隊長也發覺不對,慌忙指著通譯,一迭連聲地道:“你告訴他們,異教徒和異教徒不一樣。”
好在漢人們普遍沒把這一套當回事,眾人打了哈哈,這事便過去了。只有幾個使團成員暗地裡嘀咕說,原本就是各地軍閥並立,再有外敵壓境,內裡還有族群之分、教派之爭……我們都是讀過書的,這情形老熟啦!分明是末世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