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足以平定天下的強兵,要經歷更嚴苛,更殘酷的考驗。要和真正的強敵對抗,從而提煉自己的成色,把生鐵錘煉成精鋼。普通士卒如此,身為主帥的郭寧也一樣如此。

郭寧從一個正軍做到領地覆蓋十五軍州的軍政首領,固然是時勢推動,但最重要的,始終是郭寧本人的決斷。

郭寧一方面下狠手梳理軍政,徹底擠壓出轄區內的經濟、軍事潛力,一方面,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又似惡虎勐撲向前,敢於火中取栗,把軍隊的力量發揮到極處。

愈是敢於發揮,就愈能贏來勝利。而勝利帶來信心和經驗,使軍隊更強。

對於郭寧本人來說,這甚至是一種樂趣。

郭寧覺得,自己算不上什麼出色的將領。在他身上,出身底層士卒的痕跡還是重了些。說到那些大將應有的韜略,什麼與敵人勾心鬥角,鬥智鬥勇,準確地判斷出敵人的意圖,誘使敵人進入圈套,進而圍剿之、殲滅之……郭寧有些慚愧,他不是很懂這些。

郭寧能做到的,是儘量讓將士們得到尊重,吃飽穿暖,給他們良好的裝備,充足的訓練。然後帶著他們上戰場,在錯綜複雜的局面下,靠著臨機指揮和強攻勐打的手段,摧破一切敵人。

他要的也不是恢復金軍的強盛,而是讓億萬的漢兒,那些在異族統治下已經忍辱偷生許多年的同族們在戰場上硬生生殺出勝利。讓他們知道,定海軍能夠帶領他們重現失去的榮光,帶領他們堂堂正正的翻身,讓曾經高高在上的人俯首!

這當中,又有個小小的矛盾。

考慮到經濟利益對政權建設的巨大作用,定海軍在大政方向上,始終堅持著廣積糧、高築牆的政策,眼下這種割據山東的局面,可能還要維繫相當的時間。但定海軍又必須要用武力威懾來保障自身的利益,尤其是那些深入到中都、遼東各地的利益。

要真正展現自身的武力威懾,靠著小打小鬧是不夠的,朝廷裡頭總會有不知死活的人跳出來挑釁。所以,來一場長途遠征的大廝殺,來一次在中都朝廷眼皮底下的威懾,就成了一舉多得的必然選擇。

至於對手是誰,郭寧壓根不在乎。

敵騎越來越近,正在與董進所部彼此追逐糾纏的幾隊的蒙古輕騎,距離定海軍的大陣已經只有兩三里。而在更遠處,隱約可見一面高高揚起的白纛在漫天塵煙裡出沒。如果郭寧沒猜錯,那是成吉思汗親自率軍殺到了。

好得很,倒也真看得起我們定海軍。

但又如何?蒙古軍是強敵,更是不可調和的死敵。所以,從拖雷,到按陳駙馬,再到哲別,定海軍所到之處,不夠份量的蒙古將帥紛紛失敗,而夠份量的蒙古將帥總會一批批衝到眼前來。成吉思汗在此,也沒什麼區別,打敗他就行。

郭寧沉穩地眺望片刻:“傳令董進,不必再與敵騎糾纏,可以收兵了。”

“是!”自有部下接令而去。

“通令全軍,對面的賊酋,便是蒙古大汗。”

“那可如何是好?”

傳令官吃了一驚,情不自禁地說出聲來,然後又醒悟過來,急忙俯首。

郭寧恍如不覺地繼續道:“告訴將士們,為父母家人復仇的機會來了。此戰,能生擒蒙古大汗或者斬殺其首級的,記功一等,官升一級,賜田五十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