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軍主將已有了應對方案,開始向全軍傳令的第一步。確認了各都方位以後,就會有一系列的命令頒下。

“快要出發了,都打起精神!對了,把水袋和乾糧隨身帶著!”

老劉最後吩咐了一句,隨即站到車陣外頭,一邊側耳傾聽節奏穩健的鼓聲,一邊等待傳令兵到來。

現在他還不知道敵人從哪裡來,有多少兵力,於是只能胡亂猜測。

估摸著,來敵的數量應該不少,否則不至於這麼大陣仗。但應該也不會很多,否則主將的對應法子,就會是退入良鄉縣城裡,依託城牆據守。那麼,接下去就是野戰了。既如此,自家的這個都,最好的位置應該放到中軍正面的第二第三排,這樣可進可退,也不耽擱立功……

剛盤算到一半,一名傳令騎兵高擎著三角形的令旗,奔到近前。

都將從老劉的身邊不遠處出列,雙手奉上軍牌,沉聲自報己名。

傳令騎兵驗過軍牌,大聲道:“宣使有令,戊字第四都、第五都,立即出發,一刻之內,登上前方高地,準備簡單工事,為主力的側翼!”

“遵令!”

傳令騎兵撥馬就走,都將大聲領命。

數百名將士立即行動,以兩路縱隊的方式急速登山。沉重的腳步聲、甲胃和武器的磕碰聲,與都將身邊親兵敲打小鼓的鼓點混雜在一處,瞬間就讓將士們聽不到彼此說話的聲響。而將士們默然行進,快速透過一處處坡地。

與料石岡高處仍未從慌亂中恢復的河北勐安謀克軍相比,定海軍的調動和行進,明顯更有章法,哪怕是在穿行起伏地形的時候,也沒有絲毫的混亂和雜蕪。各部都緊跟著紅底黑字或黃字的認旗指引,行動之迅速宛如鐵流奔湧。

往高坡上去的這道鐵流,只在登頂時稍稍猶豫了一剎那。

那是因為好幾個帶兵的軍官和老卒,同時看到了從遠處地平線不斷逼近的敵人。

好傢伙,是蒙古人來了,而且是蒙古軍的本部精銳!

他們越來越近了!

超過萬數的蒙古騎兵在寬大正面排開,而且陣型越來越鬆散,聲勢越來越浩大。將士們縱然從高處俯瞰,也幾乎分辨不出他們的頭尾。視線所及之處,全都是螞蟻般大小,往來賓士的騎兵。好幾名軍官瞬間感覺透不過氣來,胸膛裡好象被什麼東西壓住了一樣。

這是難免的,定海軍中經驗豐富的武人,幾乎都有和蒙古軍廝殺的經歷。但是,除了那些定海軍的資深骨幹,其他人的經歷幾乎大部分都是連續不斷的失敗。

他們的眼光,又讓他們比一般計程車卒更能看清敵人的特點。他們明白,這種大規模騎兵看似鬆散遊動的行軍,過程中的協調是多麼艱難,對將領的指揮能力和騎士本身的素質有多麼高的要求。這樣的騎兵作為對手,又是多麼的可怕。

想到這裡,幾名軍官勐地從緊張情緒脫出,有人下意識地笑了起來。

胡思亂想什麼呢?

蒙古人是大敵,是生死之敵,是不共戴天的仇敵,所以蒙古人的用兵之法,早就在軍中日常操演的時候,被上頭的將帥們一次又一次的強調過了。那套路無非這般那般,有什麼可怕的?誰都知道,我家郭宣使,便是蒙古人的剋星!